杜金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05-02
將近二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給了我很多體會,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我提出以下幾點關于中學語文教育創新的思考:
一、建立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實施開放式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信息的傳播速度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所以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全面。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尋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材料。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由組長來介紹與課文背景相關的知識。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互相交換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濃厚,記憶也比較快,通過更直觀的科學理解改變學生的生活。當然,老師需要評價每個組的整體表現,評出表現最為出色的團隊,予以獎勵,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在開放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文本,做出對應的調整,這樣,不僅可以了解一些相關的語文詞匯,還能夠搜索到一個文化概念和一個歷史現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是一個主題,讓學生發揮想象,或者讓學生改寫課文或者是續寫故事。例如在有關故事課文中,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寫劇本,然后表演給大家,這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且經過改寫,學生通過融入故事情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開放
開放式教學過程就是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多元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制作幻燈片課件,播放一些語文視頻的內容,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第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引導學生對整個文本評價,并及時給予指導。
教育創新在于教師的創新,創新教育的基礎是教師創新意識和實踐的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一個知識交換的場地。
二、以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樊籠中,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潛在的創新意識被扼殺在搖籃里,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寫作特色等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有自己的的想法。
然而,要形成創新教育首先就應該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模板的被動教育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從而能培養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因時而異,如今的社會新詞匯(如顏值、女漢子、hold住、土豪),新語法(如走一個先,醬紫)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教學中應該增加新型的文章和詞匯,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因此,在這些新出現的內容上,教師們也要對其作出針對性和時代性的講解,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運用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新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學習。
三、創新考試評價制度,實行考試評價內容多元化
30多年來,無論是各年級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還是高考,語文試卷總是幾大塊,主要有語言基礎知識及運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名句填空、作文等,雖有變化,但變化不大,師生常年在題海中煎熬。
毫無疑問,考試制度是廣大同學學習的指南針,考試要求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內容。因此,語文的考試制度與方式對語文教學的導向性不言而喻。因此,我認為語文教育的創新離不開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對于中考之前的歷次期中期末考試,我們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單純通過書面測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做法,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把對學生原有的單一的評價,轉化為多元的靈活的評價。平時,我們可以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質劃分成知識與能力,習慣與態度,興趣與特長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查,分別由語文試卷得分和單項考核分、平時觀察得分和自定特長測評分三項組成,分別占總成績的60%(單項考核占20%),20%,20%,以期客觀、真實、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成長。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