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軍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要將學生興趣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知識、感悟道理,通過情景創設、強化訓練、生活引導,讓他們已產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維持,并逐漸鞏固形成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切實推進數學課程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方法;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關鍵。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活力和效率,進而有效促進其良好素養的提升呢?
一、激趣引入,喚醒感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實物、圖畫、游戲活動、幻燈、錄像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直觀景象在課堂教學伊始導入教學,喚醒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好奇心。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進行了如下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兄弟姐妹,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從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好奇心驅使學生競相回答。在讓學生猜想之后,筆者又拿出一個用幾個長方體、正方體做成的“小機器人”,此時學生內心充滿探究的欲望,很自然地進人了學習情境,為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做了良好鋪墊,真正喚醒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二、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天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點,采取多種激勵措施,諸如小組比賽、看動畫故事、動手操作等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學生只有在快樂的氛圍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授解題技巧。實踐證明,新課導入成功,對于整課的教學確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強化訓練,發展能力
良好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強化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關鍵,教師要因勢利導,為學生創設情景,提供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掌握,并將書面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比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可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瓶,將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展開后看是什么形狀的。有的學生沿著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把高瘦的圓體罐頭沿高剪開,展開后是正方形。通過大家動手,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習興趣進一步加強。
四、生活引導,保持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由此可見,我們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并將數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的研究已成為小學數學教研的當務之急。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從中得出對稱的概念,再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通過觀察,找出教室內黑板、課桌、粉筆盒,以及生活中的樹葉紋理、樓房設計等是否是對稱圖形,通過實際比較,從中發現身邊的對稱圖形,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得到了發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相互借鑒,相互比較,切實加強了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并從中認識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真正明白了生活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五、激勵措施要適當,要多樣化
新課程倡導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只看結果,而應重過程、輕結果。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優點,經常表揚。不論誰在學習上有進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點進步,我都不吝表揚,尤其照顧“差生”的感受。比如學生的字進步了,口算速度快了,多舉手了,或解題的方法新穎,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學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戰,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打破了沉悶、猶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機的課堂氣氛。適當添加“趣味”,教學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陬^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往往對物質獎勵更喜愛。我就常常畫些小圖片,制作些頭飾胸飾,獎勵給學生,表示對他們的肯定。高年級學生需要老師合理有效的評價,讓他們有成就感,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是最開心的事,使學生更自信,從而更加努力。
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適宜的環境能有效激發人們的熱情,提高活動的質量。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將學生的學習置于一種真實、優美、和諧的場景中,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首先,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原有抽象、邏輯、符號化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直觀、真切,縮短時空距離,掃除學習障礙,有利于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包含豐富的數學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