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摘要:為了促進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健康發展,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加以規范。本文探討了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必要性和相關途徑。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 法律保護 可行性 必要性 途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和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出現了各種矛盾和糾紛。無論是行政訴訟、民事訴訟還是其他方式,都需要以法律途徑作為處理糾紛的依據。
一、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可行性
計算機軟件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程,如今互聯網+的崛起,讓世人大開眼界,計算機軟件已經成為一股很重要的力量,甚至影響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
當軟件被定義為一種作品的時候,人們對軟件的關注度特別是對其版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第一步要解開的難題就是軟件是哪類作品,如何立法保護軟件的版權。其實計算機軟件和一般文字作品的表達可謂是殊途同歸,對于常規文字的版權要求,也可以很明顯地體現在軟件的文字性代碼上,只不過是通過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而以文本表現的軟件也具有閱讀價值和傳播價值。為此,我們必須也應該通過立法保護軟件版權,使得軟件開發者的唯一性、創造性受到法律的保護。
2.對計算機軟件實施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1)從國家整體布局著眼,對計算機軟件進行法律保護勢在必行。如今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軟件技術的開發,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個領域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國家經濟穩步前進的重要一環。從科技角度來看,計算機軟件技術可以說是絕對的高科技高智商的技術產品,它的發展不僅僅能使國家節省資源能源,發展低碳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會改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幫助國家進行信息化工程建設,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穩健有序發展,在國家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科學家預言,在不久的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計算機軟件的發展,要想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擁有話語權,就必須研制、開發和使用更好的計算機軟件,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
眾所周知,要想研制成功計算機軟件必須花大氣力,不論是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是專業技術及設備的創新、研發、運用,都需要巨額的資金,而且一個軟件要想不斷升級完善也需要有等額的收益,一旦資金鏈斷裂,科學技術發展就會停滯不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和制止計算機軟件的無序復制和盜版,就會使得開發者遭受嚴重的損失,甚至不得不放棄開發。這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經濟良性、有序、高效地發展,打擊了計算機軟件開發者的積極性,因此,必須要立法保障開發者的合法權益。
(2)對計算機軟件實施法律保護是降低維權成本、維護正常市場秩序的需要。軟件侵權之所以大量存在,就在于這種非法的方式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的利潤。在市場中,大量的不法商販和不良顧客之所以侵犯軟件的知識產權,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對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進行侵權的成本低,而維權的成本高。只要簡單地對軟件進行盜版處理,就會在市場上獲得大量的利潤,而盜版技術含量低,不需要支付各種使用費和稅費,售后服務幾乎不存在,而且即使盜版被發現,采取手段維權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這種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為維護軟件發展的正常秩序,必須對軟件的知識產權進行法律保護。
二、我國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途徑
1.國外對計算機軟件進行法律保護的新模式
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問題,這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大問題,各國在政策和法律的各個層面都在積極探索一種恰當的模式。由于各國考慮的切入點和應對的問題各不相同,導致了各國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模式也各有不同。美國模式的價值取向是全球化統一標準的建立,因此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方式必須兼顧不同地域的適用性、保護成本的低廉和保護程序的簡便,并且由于其慣例法的傳統,不得不考慮版權保護的傳統模式,所以選擇的是版權保護途徑。歐盟是對計算機軟件的版權保護一樣很積極,有所區別的是,歐盟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上,因此在保護計算機軟件的細節上有少許創新,更強調對軟件作品創新度的保護,更關注對軟件作品反向工程的處理以及對軟件作品保護期限的重新考慮。
在理論上,計算機軟件的研發會越來越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是否依然保持與普通智力成果一樣的特征并不能確定無疑。例如越來越多對計算機應用前景進行拓展的機器人領域,模擬人腦運行的自主性程序就直接對傳統版權保護模式提出了挑戰。版權保護模式即便在當前也正在凸顯越來越多的缺陷,這是專利保護模式逐漸滲透計算機軟件保護領域的根本原因。版權保護的權利體系是相當寬泛的,保護期限也很長,而且非常重視藝術性和實用性。
相對而言,專利保護則更有利于增強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競爭性。一方面,軟件的實用性越來越顯著,與計算機軟件起步階段不同,現在的計算機軟件并不是單純算法的邏輯規則,而是一項實用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計算機軟件的類型有了極大的豐富,雖然獨創性的軟件文本和普通的文字文本具有同樣的版權可保護性,但是這兩種文本性質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的——計算機軟件中構思的算法屬于思想領域的客體,版權保護在于鼓勵思想的創新,然而計算機軟件卻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造成對思想的壟斷,因此,專利保護制度中的強制許可制度能防止對計算機軟件的不合理壟斷。對于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從版權保護發展到專利制度參與保護,是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最新變化和時代要求。
2.我國對計算機軟件進行法律保護的探索
我國計算機軟件仍處于發展階段,因此,目前應擴大對計算機軟件合理的使用范圍。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經濟的興起,計算機軟件產業正在成為驅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對于計算機軟件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激發社會創造力,提升社會生產的效率和改進社會生活的方式。從社會利益角度來看,非商業性目的的使用或破解以及非商業性的規避或破解輔助行為,都應視為合理使用。
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升級發展周期很短,軟件本身的性質決定了長達50年的保護期限既無必要也無價值。我國應當根據軟件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謀求對計算機軟件進行著作權保護期的改革,使之更加合理化。另外,即便是將軟件保護納入現行專利保護之中,其專利的申請到授予的漫長過程也是不合理的。據統計,現行專利的申請到授予約需3年,一旦授予則能獲得20年的保護期。然而,日新月異的軟件產業,軟件的生命周期最多不過10年。可見,如果不對軟件著作權的期限加以限制,不對軟件專利的審查授權進行相應的改進,那么制度和現實勢必出現脫節。據此,有學者提出三條設想:堅持“新穎性、創造性、獨特性、實用性”,嚴控授予單獨專利的標準;及時公開,加強軟件的可知度,使軟件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必要時可以建立強制許可制度;尊重軟件真實生命周期,在可獲利性和本身的價值性真實存在的期間內予以合理保護,不再受制于傳統著作權和專利權保護的期限限制。
進一步明確計算機軟件是專利權保護的對象。一開始對于計算機軟件的保護,主流是通過著作權進行的,然而美國作為這種保護模式的倡導者卻轉變了態度,反而通過專利權來保護計算機軟件。在美國的影響下,歐盟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改進——如果軟件能夠產生技術性效果,則具備授予專利的可能。我國在歐盟的影響下也規定軟件和硬件結合的系統可以賦予專利權的保護。
實際上,軟件具有可專利性正在被人們認識到。首先,軟件的算法和數學公式之間并不必然能夠等同,算法在本質上是具有價值導向性的,即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設立的規則,因此并不是單純的數學方法的應用。其次,軟件可以通過與硬件的結合在工業上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如果說著作權保護流通階段、商業秘密權保護開發階段,那么運用階段則是由專利權進行保護,應用型的軟件在本質上與其他的技術方案并無不同,對部分軟件進行專利權的保護完全符合專利法的宗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軟件產業自身的飛速發展,更高層次的保護能使軟件開發的技術本身能夠共享,進而有利于更高水平的軟件開發。
三、小結
綜上所述,世界各國對計算機軟件的專利保護,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不斷探索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提高本國的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力度,使其知識產權有效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方式落后于世界發展趨勢,要想維護我國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必須正視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問題,并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更有助于計算機軟件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才能更有利于互聯網+國家戰略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