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愷
摘要;本文從大眾理解的翻譯談起,簡單闡述了我國翻譯史及翻譯的學術概念、翻譯目的,分析了做合格翻譯員需要的自身條件,并對翻譯員的職業前景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翻譯職業技術能力發展前景
隨著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的熱播,讓翻譯——一個最熟悉又最神秘的職業,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之一。筆者在此,先要做一個糾錯或者說普及;翻譯官并不是一個職業。從事翻譯工作的技術人員,我們都稱他們為翻譯員或者翻譯,而非翻譯官。而劇名稱作“翻譯官”,估計是因為我國稱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員為外交官的緣故,錯誤地認為翻譯局和翻譯辦公室中的譯員都是“翻譯官”,也不排除編劇為了奪人眼球而臆造了這個職業名稱。電視劇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呈現,此舉無可厚非。但是作為觀眾,尤其是語言類專業并立志將來要從事翻譯工作的學生,心里要清楚。
人們普遍認為能識得些許外語單詞即是翻譯。若以此為判斷基準,中國學生至少在初中畢業就能從事翻譯工作了。翻譯這個職業并非大家想的這么簡單,但翻譯人員每一天究竟在做些什么,多數人知之甚微,這也是為什么說翻譯神秘的道理。
一、中國翻譯史沿革
在我國,有文獻可查的翻譯史可以追溯到近兩千年前的東漢時代。當時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于是便有了翻譯佛經的需要。從東漢到唐宋,是佛經翻譯的高潮時期,也是中國翻譯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玄奘高僧。明朝萬歷年至清朝的“新學”時期,我國又出現了一股翻譯西方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學著作的熱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有徐光啟先生,他和意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著作。五四運動后,我國出現的大批文學巨匠,如魯迅、茅盾、郭沫若、林語堂等,都曾翻譯過一些國外的文學著作,人們鮮少知曉,只是因為他們母語作品成就深入人心,蓋過了他們的翻譯作品,媒體也很少宣傳。
二、翻譯的定義
在學術上,馮慶華教授在《實用翻譯教程》中曾對翻譯做過一個定義“翻譯是許多語言活動中的一種,他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分口頭和書面兩種……”從這個表述中,我們知道翻譯并非僅僅只懂得一門外語即可,它還需要從業人員將它用本國人能夠理解、符合本國人語言邏輯的母語重新表達出來。而且翻譯不僅僅如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只存在于口頭。筆譯工作者似乎以壓倒性的人數“隱藏”在各行各業。
其中離我們最近最熟悉的是各行業的行政人員及秘書,他們往往擔任了該行業筆譯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各行業的文件、資料的譯注大多出自他們的筆下,由于語言能力及學習專業的不同,作品自然良莠不齊。當然,還有少數的技術工人,由于行業內懂技術的語言人才大量缺乏,不得不親自做筆譯與同行交流。這樣看來,對翻譯這個職業的界定很模糊,也少有單位公司會聘請專業的翻譯工作者,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但也并非人人都能勝任。
三、翻譯的目的及需要具備的能力
現在有近三千種語言,其中使用相當廣泛的語言有十幾種,這給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解決這一難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翻譯。使用不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外交、經濟、技術、文學、藝術、軍事、體育、娛樂等方面的信息要進行交流,正確無誤地利用語言這一工具來圓滿地完成這類信息的交流,這就是翻譯的目的。為了能達到這個目標,翻譯工作者在進行翻譯之前,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否則翻譯便無從入手。
1.漢語功底要好
許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認為漢語就是自己的母語,憑著自己原來的底子,應付翻譯中的問題是綽綽有余的。然而,在翻譯中對比正規的漢語文體,常常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從而影響譯文的準確性。由此可見,漢語表達能力和對漢語的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翻譯質量的好壞。掌握好漢語語法,學習好地道的漢語表達方法對翻譯十分重要。
2.外語語言能力要強
一方面要掌握全面的外語語法知識,另一方面要有很大的詞匯量,尤其是從事行業的專業詞匯,二者缺一不可。光有一點語法知識,沒有一定的詞匯量,這就會迫使譯者不斷查閱雙語詞典,打斷翻譯思路。這既降低了翻譯速度,又影響了翻譯的準確性。要能比較稱職地搞好翻譯工作,外語詞匯量最好在一萬以上,筆譯工作者尤其如此。翻譯工作者在學習及工作階段應該大量閱讀外語原著,經常做閱讀筆記,這可提高外語的詞匯量,還可以積累很多新的和地道的英語表達方法,從而使翻譯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3.知識面要廣
要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就要博覽群書,拓展自己的百科知識。筆者了解到,申請翻譯專業碩士學位(MTI)的準研究生人員入學考試都要經歷“百科常識”的測試。沒有一定的百科常識,譯者的語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無法做好翻譯工作的。譯者知識面的寬窄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翻譯質量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知識面的擴大主要靠平時不斷地積累,決不可忽視這一點。
4.其他外語要通
大部分語言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語言中會出現其他語言的詞匯,尤其是歐美語言體系中的語言,經常受到他國外語的影響。碰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求專業譯員不但要掌握好主翻外語的語言知識外,還需要通曉其他外語在主翻外語中的使用情況。最好能再通曉一到兩門的小語種,對主翻外語作為補充,同時能增加譯者的自信,應付一些突發狀況。我們熟知的很多翻譯大家在小語種的學習上都下過苦工,有些甚至精通五門外語。
四、翻譯的職業前景
說到這,有人會問既然成為一名專業翻譯需要的技術能力強,入行難度大,職業門檻高。是不是這個職業的發展前景不會太好?筆者認為并非如此,翻譯職業的前景將會是上升發展的。
據估計,我國目前專職從事翻譯的工作人員僅為100多萬,而人口僅為520萬的丹麥從事翻譯的工作人員竟有1萬有余。進入21世紀以來,當今世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翻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翻譯一直是作為國家緊缺人才進行培養著,但從業人員缺口仍然很大,例如網上每天需要翻譯的文字多達130萬頁。隨著英語語言的學習普及化,除了語言類大學外,許多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英語專業,一些高校還有專門培養翻譯研究生的高翻院,成績斐然。上海世博會后,許多跨國公司都將目光聚焦中國,將中國市場作為長期發展的目的地之一。這些跨國公司有些對中國并不了解,急需大量的翻譯工作者在他們入駐中國市場的道路上保駕護航。這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都是利好的消息。
對于小語種學習人才,專業翻譯發展前景更是一片光明。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除了一些英語語言國家不斷開發中國市場,歐洲有些國家也按捺不住,想分一杯羹。故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語國家在中國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也有漸漸被打破的趨勢。一些涉及醫藥、科技、物流和通信來自歐洲的外資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冒了出來,一些小語種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翻譯人才空前緊缺。每年高校小語種畢業生人數很低,使得小語種譯員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業內爭搶的對象之一,前途無可限量。
五、小結
翻譯作為一個職業,對于語言學習者或是各行業內的語言人才,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機遇在于翻譯作為一個職業,其行業人員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挑戰便在于從事翻譯工作對譯員自身語言素養要求極高,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耗費從業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翻譯在人們心中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還要看各位讀者是否有語言學習的能力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