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阜新高等??茖W校,遼寧 阜新 123000)
?
【傳統文化】
論儒家思想文化的非宗教性
吳 迪
(阜新高等??茖W校,遼寧 阜新 123000)
儒家思想是影響中國最深最廣的思想文化,在中國歷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人將儒家同佛教和道教并稱為三教,稱為儒教或者孔教。但是儒家思想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儒家思想不崇尚神祇,不建構虛幻世界,重視教育,其思想來源廣泛而多樣,具有明顯的非宗教特征。因此,認為儒教思想及其文化是一種宗教是不科學的。
儒家;思想文化;非宗教性
自漢武帝大力推崇儒學,儒家的思想文化逐步發展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到宋代,以朱熹、“二程”為代表的儒家理學代表逐漸整理出了代表儒家思想精華的經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四書五經”。元明清的八股文科舉考試出題的范圍必須是四書五經之內容,所以當時讀書人的思想基礎大都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家思想文化的日益普及,學習研究的人數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把儒家宗教化了,稱為“儒教”或“孔教”。漢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為名詞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緒,世篤儒教。”到南北朝時期,儒教同佛教、道教一起被稱為“三教”??梢娙寮以谥袊鴼v史上已經被宗教化了,但是綜合各個方面的研究表明,儒家思想及其文化并不具備宗教的各項特征。實際上儒家思想文化是以實現人性善為目標的治世思想,儒家想通過對人的教育實現社會的進步。歸根結底儒家思想是文化的教育,而不是膜拜神祇的宗教。
(一)儒家思想宗教化的歷史趨勢
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成為“國教”。曾經被國家推崇的黃老學說漸漸地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力和民生的逐漸恢復,儒家思想在治國理政方面的優勢逐漸顯露。漢武帝遂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在國內推廣儒家思想。國家選官制度也以舉孝廉為主,而孝道正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思想。履行儒家所提倡的孝道思想,就成了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所以,儒家思想得以迅速的傳播。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有“許武教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和入仕之間的關系。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的局面。除了儒家外,道和佛都是名副其實的宗教,所以儒家自然而然地就被稱為儒教。發展到隋唐開科舉和宋朝理學的發展,以及明清的八股取士,儒家學說的地位更是被尊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宗教是人結合起來的組織,有了信眾人群便有了宗教的基礎。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對儒家思想宗教化的改造
漢景帝劉啟時期爆發了“七王之亂”,皇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漢武帝劉徹接受了董仲舒“大一統”的理論,放棄了漢初實行的黃老無為的政策。他發展了夏商“君權神授”的思想,提出了皇權是“天意”“天志”的觀點,這樣的學說迎合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思想控制的需求。此外,秦始皇為了長生,重用了大批的游方道士為其煉制仙藥,尋找仙方。這個時期神鬼思想對民眾影響頗深,而儒家在遭受了焚書坑儒的打擊后,很多儒生選擇隱遁或轉而成了方士,也使當時的儒家思想也帶有迷信色彩。董仲舒就是富于宗教心的方士。他深信天人感應的道理,他在《天人三策》中說道:“國家將有失道之敗,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盵1]他信仰天帝,天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行德政,天降祥瑞,皇帝施暴政,則天降災禍,百姓則要服從代表天意的皇帝。這樣儒家等于也有了可以膜拜的神祇。董仲舒對傳統的孔孟代表的儒家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儒家第一次有了神的概念。通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家確實是具備了一些成為宗教的條件。
(三)人們對儒家經典同宗教經文的混淆
絕大多數宗教都有自己的經文典籍。儒家則在宋代形成了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經典?!敖洝笔呛汀熬暋毕鄬模强v貫的線,這里引申為思想的主要脈絡,稱為“經學”。其他的著作則是“緯學”。后來佛教典籍的傳入都被譯為“經”。如佛教有《金剛經》、《觀音心經》;基督教有《圣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如此大量的“經”字著作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來說分辨起來很難。而儒家經典中有一部叫做《易》的卜筮之書,即通常所說的《易經》。這部書同時也是道家和陰陽家的經典,這給儒家思想從內涵上也加上了一些靈異的色彩。而儒家經典更是深入人心,后來甚至這些經典都成為了國民的教科書。這種思想對人思想的控制并不比任何以宗教遜色,所以人們把儒家稱之為儒教也情有可原。
(一)儒家并沒有形成一位屬于自己的神祇
宗教是神的崇拜,各個宗教都有信仰的神祇,而儒家沒有。儒家尊奉創始人孔丘為圣人,稱為孔子??鬃邮冀K是一位偉大的圣人。他沒有像佛教釋迦摩尼一樣頓悟,由人變神。也沒有被后世子孫像道家一樣把老子變成太上老君。不光孔子自己不是神,孔子也不談論神,《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鬃硬怀绨萆衩?,他只崇拜具有仁心的大賢,如舜帝?!渡亍肥歉桧炈吹鄣囊魳?,孔子稱其為“盡善盡美”。(《論語·八佾》)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竟“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可見孔子對于舜帝的德行是多么癡迷。但是對舜帝的崇拜絕不是對神明的崇拜,這是對我們祖先的崇拜??鬃咏虒覀儗W習舜的仁德,而不是通過膜拜舜帝獲得神力??鬃右步虒У茏由竦o是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白蛹膊?,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之曰:有之?!墩C》曰:‘道爾與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論語·述而》)孔子用事實說明,禱告神祇對于治病來說是沒什么用的。《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奔郎窬鸵裆衩髟谀囊粯?。說明神明是不存在的,是個假定的狀態。
董仲舒信仰上帝(天帝),可以說這就是儒教的神了。但是這個神無名無姓,可以理解為“老天爺”。這個也是基于孔子對天敬畏。《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币粋€人如果違背了天道,那么他禱告什么神也沒有用了。儒家其他典籍也有對于天的描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出自《詩經·大雅》)“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出自《尚書·舜典》)堯舜禹三王是孔子認為貫徹天道的帝王。其實這個天帝并不是一個人,而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而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也是人類違反自然規律所產生的結果。這個“天帝”就是董仲舒迷信化了的自然規律。
(二)儒家思想是對“此岸”現實社會的改造,并非對“彼岸”虛幻天國的構建
彼岸之說源自佛教。原本此岸與彼岸只是河流的這邊和那邊而已。但是在佛教之中便顯得尤其神秘。是冥界三途河的兩岸,此岸和彼岸是生與死的界限,是此生和來世的界限。梵語為波羅,華譯為彼岸,此岸只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指涅槃。佛教《大智度論》十二:“以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p>
宗教的教義多半是是勸人為善以修來生果報的,他們通常會建構一個虛幻的理想國。人們會在此生結束后轉投到美好的理想國。如佛教宣傳六道輪回:人及其他生靈一直在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道中往生輪回,循環在無盡的苦海里。只有信奉佛法,才能超脫六道,進入“彼岸”不生不滅佛的境地?;浇桃矘嫿颂焯煤偷鬲z的概念,信奉基督的教徒、遵守教義的善良人,死后會升入到沒有疾病與災禍的天堂,相反異教徒和惡人會墮入痛苦的地獄。道家則構建了一個升仙的系統,人可以通過道術的修煉達到成仙的狀態,中國傳說中就有玉皇大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甚至吃一顆神仙煉制的丹藥就可飛升,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宗教對理想天國的構建通常都是完美的,他們認為通過修行就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所以信眾寧愿此生受苦來換取來世的幸福。
儒家的思想體系則沒有這種理想的天國。儒家一直希望通過對不完善的現實社會進行改造,最終達到人類理想的道德社會。所以,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仍然奔走于各國之間,宣揚仁道。雖然屢遭碰壁但依然執著。自始至終,儒家一直秉持著積極入仕的思想。直到漢朝武帝時期終于儒家思想見用于朝廷。《論語·先進》:“季路問事神鬼,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唬骸粗?,焉知死?’”可以看出孔子眼中只有這個現實的世界,孔子的目的就是把現實的人事做好。
(三)儒家思想的本質是教育,是文化的教育
“儒”的名稱早在商代就有了,是對宗教職業人員的稱呼。這種人員主要職責是主持祭祀和接待賓客。但春秋時代的儒,已經不再是與政治相關的宗教職業人員了,而是傳授禮儀知識的自由職業者。[2]因為孔子尚禮,對祭祀很是看重,所以儒這個字便漸漸成了孔子思想的名稱??鬃又鲝埖亩Y已經跳出了宗教的范疇,而是一種國家的儀式了??鬃邮窍胗枚Y的方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讓人們更接近仁的境界。
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諸子百家的經典都是非宗教的。“經典諸子中有說道德的,又說哲學的,卻沒有說宗教的?!薄爸袊怨偶幢∮谧诮趟枷?,此因中國人都重視政治。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的政治主張?!袊硕嘁匀χ壅?,所以對宗教很冷淡?!盵3]儒家經典闡釋的精神有: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儉、讓、和、恕等。這些理念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而這一切的基礎則在于正心?!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學》)。孔子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仁德的天下,善良的民眾。正心是為了修身,修身是為了齊家,齊家是為了治國,治國是為了平天下,而這一切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明德,為了親民,為了達到至善的目標。儒家經典不同于其他宗教經典的地方是儒家是一種大的社會觀。別的宗教經文教義也講修身,但沒有這樣現實的目標。如佛教,最終的目標是要跳出六道輪回,修身成佛。道家則是羽化登仙,長生不老。
孔子是中國公認的教育家??鬃拥茏尤?、賢者七十二,其中還有十位哲人??鬃拥牡茏佑泻芏喽汲蔀榱舜呵飼r期各國的棟梁之才,可見孔子的教育成果??鬃又v學論道,基本上形成了現在課堂學習的雛形,即老師主講,學生聽課,課后討論??鬃娱_設的“課程”包含了德智體美各個方面,稱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到了唐宋以后的儒學則成了科舉考試的內容,四書五經成了標準教材,儒家以德育為主的素質教育也演變成了應試教育。儒家的經典故事幾乎都是和教育相關的,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孟母通過選擇學習環境培養了儒家亞圣——孟子??鬃拥茏幼勇贰鞍倮镓撁住?,閔子騫“蘆衣順母”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于孝道的重視。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告訴我們做人和學習一樣重要。還有曾子殺豬,告誡家長教育孩子切不可失信。儒家的諸多思想都都是以德育為先,貫徹了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一種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學并沒有用神秘力量作為文明核心從而統御教徒的特點。與其相反,儒學是一種以人為文明核心和主體的思想。[4]孔子的理想是達到一個人人都遵守社會法則的道德社會,這就需要從人的思想意識出發,讓人們接受善的理念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終把這種善變成全社會的自覺,即“止于至善”。這也是文化的根本目的?,F在文化的含義更加廣泛化了,但追溯本義可以歸納為一句話,“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類如果想達到至善的道德社會,必須是人文的教育,以人文來教化民眾。所以說儒家經典從本質上講是教育的經典。
(一)《周易》的卜筮是解釋事物內在聯系的哲學
《周易》解釋的其實是事物之間變化的哲學原理。朱熹說:“《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圣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5]在朱熹看來,《周易》的萬般變化都統一于道,是變化之道??v觀六十四卦的卦辭,講的都是事物變化的道理,講的是推演,而不是預測。是根據現有的因,推演出將來要發生的果。如坤卦中:“初六,履霜,堅冰至?!蓖ㄟ^看見霜知道天氣轉冷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講的是君子應以天地之德為人處世。《周易》通過陰陽的變化,闡釋了事物的兩面性,此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換。任何一卦都有相反的一卦,是對立與統一的集合。雖然《周易》不是唯物主義哲學,但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非常的豐富。
(二)《周易》應區別于一般的封建迷信
《周易》雖然是卦書,但與一般意義上的封建迷信有著很大的區別。普通的迷信以人天生的特征為依據,如手相、面相、生辰八字等來判斷人的命運,若想轉運,就要通過神仙來破解,而聯系神與問卦者的人就是算卦的人,目的是騙取錢財。而《周易》的推理過程是客觀的,是根據事物的因果聯系來趨利避害。人的命運是在世間萬物的變化中變化的。人有旦夕禍福,周易講避兇是通過守正來實現的,并不是要請大羅神仙來破解,恪守正道才是趨吉避兇的要義,如果不能守正的話,求得好卦也是“兇”的,能夠守正,不好的卦也會“否極泰來”。如《乾卦》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薄独へ浴罚骸啊薄湔?。‘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狈酱?,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薄稁熦浴罚骸啊断蟆吩唬骸畮煶鲆月伞?,失律‘兇’也?!薄斗褙浴罚骸按笕酥?,位正當也?!敝T如此類,六十四卦中比比皆是。這種恪守正道的教育是封建迷信不可能辦到的。
(三)儒家推崇《周易》的平衡之道,而不是筮法
儒家堅守中庸之道,中庸是萬物的平衡,平衡就是和諧的美,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是“天下之大本也”(《中庸·致中和》)。儒家選擇《周易》為自家的經典是因為它闡釋的是陰陽二氣平衡關系。通過陰陽的變化揭示人生哲理,最終勸人守正。孔子就十分看重《周易》:“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孔子也引用《周易》的卦辭,但不是為了占卜:“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不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其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恒》的卦辭。意思是沒有恒心的人,就會承受羞辱,這也是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同一部書,闡釋的方向不同,效果就不同。道家主要注重周易的筮法和卦辭,所以古代許多游方道士手里通常都會拿著太極八卦的圖案,號稱某某半仙,算卦為生,但是在儒家這里,周易很少是用來算卦的,更多的是人生道理的闡釋以此來懂得人生的進退。
思想來源的多元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各派思想的精華部分最后也被儒家思想吸收和融合,儒家思想文化是融合了各家文化所長的綜合體??鬃釉鴨柕烙诶献?,請教道的真諦,對于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之道儒家并不排斥,并大力推崇??鬃右舱f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出自儒家荀子的門下,荀子的“性惡論”對于法家主張立法而限制人的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鬃恿η髮崿F自己的理想,乃致力于恢復一種社會秩序,此種社會必須人人相愛。[6]這種思想正是墨子所講的:“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出自《墨子·兼愛》)的兼愛思想?!秾O子兵法》也多次提到了戰爭的目的并不是要多制造殺傷,基本符合儒家“仁”的思想。
儒家的主張也是多元化的。在人性上主張“仁、義、孝、悌”;從人格上主張“忠、勇、謙、謹”;在行為上主張“禮、讓、儉、勤”;在人與人相處上主張“和、友、恕”,這幾乎包含了人類社會所有的美德。也就是說,“儒教”所謂的“教義”不止一種,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宗教有如此多的教義,而且這些主張都是關于人與社會的,而非神的,這是任何一個宗教都不具備的。
雖然儒家思想文化在歷史上也被叫做儒教,但是儒家思想與其他宗教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儒家是沒有神明崇拜的一個思想派系,是占據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教育方式,是孔子實現人類道德社會的夢想。儒家思想不是宗教,它比宗教更加有社會責任感,為了全社會的文明進步,它力主用“仁”的思想在“此岸”改造不完美的現實世界,而不是去追求個人的超脫,去往虛幻的“彼岸”。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儒家思想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合集,雖然一些思想內容已經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這就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性的加以傳承。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的文化寶藏。
[1]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346-347.
[2]金元浦,譚好哲,陸學明.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7.
[3]章太炎.國學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5-6.
[4]涂振旗.北大國學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1-2.
[5][宋]朱熹.周易本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1.
[6]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8
【責任編輯:董麗娟】

秦 蓮花紋
G03
A
1673-7725(2016)04-0088-06
2015-12-25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傳統文化視域下教育功能研究”(項目編號:W2015154)的階段性成果。
吳迪(1982-)男,遼寧阜新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