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彥慧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大學文化】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價值
房彥慧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作為一門為在校大學生開設的針對未來就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對大學生成功地從學生過渡到職業人的角色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培訓課程起步較晚、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培訓課時分配不合理等因素,體驗式教學法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鑒于此,現就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價值展開論述。
就業能力;大學生;體驗式教學法;培訓;應用價值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高校不斷擴招,這一方面提高了我國整體國民素質,充實了我國人才隊伍,但也造成大學生就業難、人才競爭激烈。就業能力作為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學生步入社會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關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通過閱讀學習到的知識大約占10%,通過聽可以學到的為15%,通過體驗學到的占80%。[1]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改變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在就業能力培訓的過程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法十分必要。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通過借助一些特定的教學情景,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生動、靈活地表達出來,使學生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促進學生快速消化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2]從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中便可以看出,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法有很大的優勢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實用性
體驗式教學法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其產生和發揮的教學效果兩方面。一方面,體驗式教學法是根據教學活動之于教學效果的實用性要求所提出來的,在設計相關的教學情景時要從這個立足點出發;另一方面,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法,其將實踐性融入到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相關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情景性
體驗式教學法的創新點主要存在于對教學情景的設置,將生活、生產中的一些實踐性內容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將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目標以有效、生動的方式傳達到學生內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達到學生和教師互動、促進學生在反思中成長的目的。
(三)主體性
與傳統教學課堂以教師的“教”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教學方法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設置教學情景,使學生回歸教學主體,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共同為主的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均為課堂主體,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升各自的認知水平和價值。
隨著我國大中專院校的進一步擴展,大量的學生進入到高等院校深造,但這種大口徑的人才輸入也導致高等院校人才輸出規模過大,進而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擇業難。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已成為我國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也在不斷地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路徑,其中開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課程便是有效途徑之一,該課程可提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其實現高效率的就業奠定基礎。但是,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課程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和深思。
(一)培訓課程起步較晚
與國外的大學相比,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課程起步較晚,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缺乏一些成功的經驗;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分析、指導體系還不完善,無法用量化的指標去衡量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強弱;對學生就業綜合素質的考評也處于起步階段,無法針對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有效培訓。
(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課程屬于實踐性課程,與理論課程相比,其在學生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但該課程開設時間尚短,其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往往是以傳統的理論課程為基礎,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單一,缺少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和經驗學習等環節,往往難以脫離“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也往往僅是講解有關就業能力的理論知識,在學生能力和綜合技能運用以及主動性的挖掘方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對培訓內容和方式缺乏創新。[1]
(三)培訓課時分配不合理
我國教育部辦公廳2007年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各高校要依據自身情況制訂具體教學計劃,分年級設立相應學分,建議本課程安排學時不少于38學時。”但是,在高校實際開展的就業能力培訓中,課時數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寥寥無幾。同時,課程的開設往往在大學的后幾個學期,采取的方式也往往是突擊式,追求短期的效果。同時,學生忙于畢業論文的創作等,學習積極性低,對就業培訓課程也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逃課、早退現象時有發生。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既有知識傳授的功能,也有對學生就業技能培養和就業觀念引導的效果,是集理論、實務和經驗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側重點在于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條件,通過結業能力培養、就業環境分析、就業技巧傳授等,提高大學生在就業大軍中的競爭力。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整合教育資源,增強學生實力
在體驗式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有效搜集、整合,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體驗式教學資源體系,從對就業理論的講授到對就業能力的分析和培養,從教學案例的選擇到成功經驗的總結和學習,通過設置特定的角色,在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的同時,也為他們擇業的方向和方法提供一些指導,促使其對自己準確定位,提高就業競爭力。[2]
(二)培養良好習慣,順應就業需求
在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特定的情景,來引導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同時,教師通過開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來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溝通和思考的重要性,而這些能力對學生未來就業意義重大。高等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無疑能提高就業人群的整體素質,緩解我國就業難的境況。
(三)豐富教育教學理論,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體驗式教學法將教學內容通過特定的情景表現出來,學生通過對情景的體驗,習得一些對自身發展有用的知識,這完全符合“寓教于樂”的素質教育要求。通過將體驗式教學法引入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一方面可以豐富培訓的方法和內容,另一方面也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進行了有效探索。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將學生的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對就業情景的設置,讓學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大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少走彎路,以良好的方式從學校過渡到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
[1]劉慧英.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J].2015,(12):182.
[2]文軍,賈立敏.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運用[J].2011,(17):58-59.
【責任編輯:董麗娟】

秦 樹紋 鳳翔縣石家營鄉高家河采集
G647.38
A
1673-7725(2016)04-0181-03
2016-03-05
本文系201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房彥慧(1974-),男,山東濟寧人,講師,主要從事治安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