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忠
摘要:英語語感對英語教學和英語的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學生要想學好英語,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語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以提高他們更好地使用英語的能力。同時,具有良好的語感是中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體現。因此,在中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感;培養;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18
英語語感對英語教學和英語的應用起著重要作用。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它包括人們對英語的語音感受、語意感受、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英語語言規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應用,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使用過程中經過反復感受、自我領悟,最終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有時感到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但又說不清楚原因,這實際上就是語感在起作用。不同的人由于語言感受的能力和語言實踐量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此有些人能從別人的語音、語調、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等準確地把握對方要表達的言外之意。雖然語感伴隨著語言實踐的積累必然會產生,但是教師要認識到語感的存在和它在英語運用中的積極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樣就會加速學生英語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
一、使用英語,培養語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對比分析。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盡可能使用英英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語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內容和外延,有助于英語語感的形成。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同時又指導語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運用英語去思維的習慣。
二、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在理解上必然會產生歧義,教師在教學中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的英語就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出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學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不能做到準確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三、增大學生語言實踐的量
只有讀得多、讀得好,才能體會到句子、文章的內容,并受到感染。當讀到滾瓜爛熟時,英語文章的短語、句子表達方法就會被學生消化和吸收。因此,學生要盡量多讀多背,并在朗讀背誦時注意語音語調、意群停頓,讀出英語的韻味和美感來。多讀多聽有助于語感的形成,這種發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于語感的表現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意識,由內在潛能轉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要學好英語、培養英語語感,就要多讀英語、多聽英語。通過讓學生多讀課文、多聽課文,進而訓練和發展語感。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看英語原聲電影。看英語原聲電影是豐富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過程。欣賞原聲電影,學生不僅能從中學習鮮活的日常用語,學習“用英語說話”,而且能了解英語文化中特有的“喜怒哀樂”。特別是電影圖像中的視覺支持,使聽力理解變得更為容易,是提高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多看地道的英文原聲電影,對于有效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感,增強英語應用能力大有益處。
四、創造情境,增強語感
學生學習英語除了自己要經常練習外,還應該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教師在教學中多給學生創造一些無意識記憶和學習的環境,如運用錄音機、投影儀、多媒體等創設英語聽說環境。語音地道的原聲帶、生動有趣的畫面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聽說欲望。上課時還通過英語值日生匯報、看圖說話、復述課文、討論問題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大膽開口的習慣、提高口語能力。這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增強語感。
五、注重積累,培養語感
現代語言學習的理論告訴我們,大量的語言輸入能為語言輸出創造可能性,這都告訴我們積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朗讀背誦,為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反復朗讀,特別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音調朗讀有助于學生領悟語言的暢達感和美感,進而促使學生正確語感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寫日記、課文復述材料、命題作文等,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只要堅持,日積月累,就會養成“用英語思維”的能力,進而訓練和發展語感。
總之,語感是一種難以明狀,但又實實在在存在著的非常有用的對語言的感覺。語感是語言信息在意識中的反復強化、日積月累形成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并能靈活自如地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持之以恒地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在一切英語語言活動中去感悟語感、實踐語感。這樣,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就一定能培養起來,從而插上學好英語的翅膀,在英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