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摘要: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roach)是國內外語言學家和教學研究者,如:D.Nunan,j.willis,龔亞夫教授等進行了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并且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把語言學習、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任務型教學理論有了一些體會。本文主要針對任務設計后、任務的呈現和完成任務的調控作一膚淺探討。
關鍵詞: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任務呈現;任務調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87
任務設計之后,首先要檢查設計的教學任務是否符合以上各項原則,經過修改和調整,使之符合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然后還需認真思考任務呈現的時間、方法、形式以及調控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和程序。
一、任務呈現的時間
任務呈現是任務型課堂教學所特有的教學環節。任務型教學的特點就是學生在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訓練技能。因此,一般都是首先呈現任務,然后完成任務,最后檢查總結評定。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把一定的教學任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task-driven)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強化學生學習動力。如果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之后再展示任務,這就不是任務型教學,而是檢測效果性或診斷性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欲望就不如在任務驅動下那樣強烈,學習動力就不如在任務驅動過程中那樣強勁。
二、任務呈現的形式
一般來說,任務可以紙質材料的形式一次性呈現給學生,然后分階段、分層次、分步驟去完成,也可以幻燈或課件的方式分層、分階段地呈現給學生,呈現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再呈現一部分,再完成一部分,一步一步地進行;任務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學生完成任務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口頭完成,也可以是書面完成;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集體討論完成;可以以表演角色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也可以獨白敘述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一節課可以采用一種任務形式,也可以多種方式交替進行,一般都應采取多種方式交替、穿插進行,以活躍課堂氣氛,不至于單調、乏味,使學生感到厭倦而降低學習效果。
三、任務呈現的方法
面對不同形式的教學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任務呈現方法。紙質印刷好的教學任務當然只能一次性提前交給學生,然后分階段、分層次去完成。幻燈或課件型的教學任務只能是分階段、分層次地按順序逐一呈現給學生,邊呈現邊總結。課件型教學任務還可以設置為自動播放或手動播放,自動播放還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序調節播放速度。口頭的教學任務也只能是一個一個地呈現、一個一個地完成。
四、任務呈現的時間、形式和方法
這是教師課前就預備好的,是教師的活動過程。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也必須進行有效的調控。由于學生在一節課內所完成的教學任務或者說在一周乃至一學期內所完成的教學任務不可能是相同的,絕對不會以同樣的模式循環往復、而是不斷前進、不斷提升、不斷深化的教學教程,所以教師在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一定要進行有效的調控和指導。
第一,需要調控的是學生完成任務所需用的時間,也就是說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真正理解時間就是生命。
第二,需要調控的是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時所采用的方法。當教師把任務呈現給學生,學生就會主動去完成,教師這時就應該到學生中去參與任務完成的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就應該發現不同的學生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經過比選之后,教師應該去指導那些采用不科學的方法完成任務的同學注意改進方法,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保證學習質量。
第三,需要調控的是學生完成任務的程序。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都必須依照一定的程序去做,才能花時少、費力小、收效大,反之,事倍功半。比如,每一節課所呈現任務的第一部分,可能都是檢測上一節或上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否掌握,是否能遷移到另一語境中得體運用,而且很可能和本節課將要學到的新知識、技能有一定的聯系。如果學生對這種任務也采用討論方式,或打開書本去尋找問題答案的方式,則都不利于學習。而應采取先完成任務,把那些無法完成的任務,再采取討論或讀書的方式去完成。這樣不僅能使任務得以獨立完成,而且使自己明確了應加強復習的重點,使自己明白新舊知識技能之間的聯系。任務完成了,技能訓練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一般程序。
第四,需要調控的是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的情緒因素。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起大約20%的作用,而情緒因素則起60-80%的作用。無數事例也證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決定性條件。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能排除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也同樣是致關重要的事情。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學生情緒變化,隨時排除學生中出現的不利于學習的心態,始終讓其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從而保證教學任務順利有效地完成。比如當教師發現某學生完成了就其目前的技能水平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時,不僅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還要做出一副與其共享成功、快樂的樣子,使他成功的喜悅感更強,更加發奮地繼續學習。當發現某學生因無法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時而焦慮,又不主動尋求工具性求助時,教師要主動走近,與其探討,由遠及近,慢慢引導,步步誘導,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被幫助而最終解決了問題。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完成任務所需知識技能方法的指導、引導上和對學生完成任務所采取的方法的指導上以及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心理情緒的調節控制上,同時隨時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轉變,就能較好地實施任務型教學,并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