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摘 要:中學教育務必要凸顯公民教育的主導地位,竭盡全力地令學生在學習更多知識的過程中,全方位鍛煉個人素質,使之逐漸地成為學會做人、求知、做事、生活、創新、審美的合格公民。本文探討了現代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師落實個人職務,提供較為豐富的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 公民教育 道德觀念 滲透舉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64-01
在中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貫穿公民教育,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須知語文能夠將社會的諸多事、情、理、志等因素予以真切映射,并且表現出可靠的社會理想、政治信念、階級觀點、人生哲學等,即承載著極為多元的文化基礎,對于中學生標準世界和人生觀念的養成,有著決定性意義;再就是語文學科中強調的聽、說、讀、寫等基礎技能訓練,更加是培養良好公民素養的高效途徑。至于究竟怎樣科學化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貫穿公民教育,具體細節將如后續內容所示。
1 透過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公民教育
1.1 充分開發沿用教材內容
德育滲透理應以語文教材為基礎,畢竟教材之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包括孔子積極人世精神的《論語》、陶淵明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傳》、杜甫憂國憂民的《春望》、蒙田的《熱愛生命》等優質化文學著作,當中將社會現實、特定時代背景下人民的情懷等予以清晰化映射,不單單能夠作為學生讀寫技能拓展的指導樣本,同時更可以在無形之中自然地令學生陶冶情操、規范行為、凈化靈魂,促使他們人格的健全化發展。
如在進行《岳陽樓記》講解過程中,不單單要輔助學生欣賞作者對洞庭湖景致的高超描寫技巧,同時更要令學生謹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警句,明白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胸懷,令中學生情操得以適當陶冶并立志高遠。
1.2 適當結合延伸相關背景資料
將課文內容刨除在外,包括課文對應的情感資料和情境氛圍等,都可以令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官效應,進一步令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中獲得愈加深刻的體會。如在進行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課文講解過程中,首先向學生介紹聞一多在講演之后遭遇國民黨槍殺的悲劇,令學生在聆聽這部分背景資料過程中,懷著緬懷和崇敬的心情進行課文細致化朗讀,這樣既能鍛煉學生朗讀的技巧,又可以令他們透過作者經歷養成高尚的革命情操。
1.3 引入貫穿多元化教學引導模式
在中學語文課堂之上,為了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適應地位,除了教師傾心講授之外,更要沿用小組探討、競賽、畫圖、想象等多種模式,這樣便可以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滲透更為深刻的公民教育內容,順勢培養中學生應有的團結互助、良性競爭、動手操作、豐富想象、求知探索等技能。如在進行《寓言四則》課文講解時,因為畫蛇添足、濫竽充數、買櫝還珠、塞翁失馬等都是流傳許久的寓言,如若依照傳統鴨架式灌輸方式,勢必無法令學生得到豐富可靠的鍛煉機遇,公民教育實效極為有限。因此,在課前教師完全可以考慮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安排單位小組進行一類寓言情景表演,其間允許學生進行適當程度地加工改編;持續到正式上課期間,則安排四個小組進行表演競賽。這樣一節課下來,課堂氛圍便會顯得極為愉悅風趣,學生在寓言的理解和加工上都彰顯出高超的實力,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培養出想象、表演、合作等能力和公民素養,證明中學生的塑造空間是極大的。
2 借助課外閱讀指導滲透公民教育
2.1 開展五分鐘的演講活動
即保證每天令學生依照學號或是座位輪流的在課前進行五分鐘演講,內容可以是故事、成語、詩歌或是新聞,之后由其余學生進行評價。長期過后,不單單可以全面擴充學生視野范疇,輔助個體積累豐富的人文和公民素質培養素材,同時更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搜集整理信息,以及演講和辨析技能。
2.2 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課外作品指導
即安排學生進行和教材內容相關的課文作品閱讀,旨在拓寬學生閱讀范疇,使其能夠自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在進行《出師表》講解過程中,可以預先安排學生長期閱讀《三國演義》這類名著,督促學生在課后閱讀過程中找出和課文相互對應的諸葛亮事跡,這樣學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質。
2.3 向學生推薦各類優質化文學著作,并鼓勵他們寫讀后感
學生與其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偶像劇和推理片之上,不如觀看一些題材豐富的書籍。教師完全可以安排一些課文閱讀任務,其間向學生推薦一些諸如《福爾摩斯傳》《花季·雨季》等書籍,并且為避免學生觀后感想稍縱即逝,還需要督促他們寫讀后感,這樣便可以把他們當時閱讀的思想火花保留,最重要的是鍛煉個體寫作技能并見證他們公民素質培養的軌跡。
經過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關于公民教育觀念已經引起更多領域的關注和認可,以往中學生語文教學往往偏重于應試成績,對于學生公民素質全面化培養重視程度有所不足,而經過全新課標出臺和執行之后,對于中學教育提出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強烈需求。畢竟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由于當前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凸顯,資訊又高度發達,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希望日后相關語文教師能夠多加關注和監督指導。
3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原本和政治課程就有著本質化差異,不過進行公民教育的滲透卻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相信日后經過教育主體多重創新調試之后,勢必會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令學生愿意主動地閱讀各類篇章并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從中體會學習深刻的品質素養,令中學生逐漸地轉變成為一類合格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彭發玉.奠基現代公民教育之路[J].教育,2015,45(41):155-167.
[2] 王永桂.加強公民教育,創建快樂校園[J].山西教育(管理),2016,12(06):79-84.
[3] 詹蘭蘭.公民意識教育視角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D].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