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眾所周知,《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我們高中生必學的課文之一。這篇作品創作于新文化運動之后,文中的阿Q形象至今被人津津樂道,他身上的劣根性值得我們反思。在本文中,我嘗試分析阿Q的形象,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魯迅;阿Q;形象
在高中課本中,有很多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他的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阿Q”這個形象的塑造是極其成功的。《阿Q正傳》中“阿Q”所展現的形象是豐厚的、復雜的,但文章始終貫穿一線的“阿Q”那“精神勝利法”,可以說是“栩栩如生”、“刻骨銘心”。“精神勝利法”是阿Q形象的本質特征,是中國人品性的一部分,在國人心里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本文嘗試分析阿Q的形象,探究形成阿Q性格的原因,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阿Q形象分析
1、虛榮心極強,整日活在幻想中
在《阿Q正傳》中,我們不難發現阿Q的生活現狀是非常落魄的,他根本不敢面對現實。但是他又渴望得到幸福,因此編造出了一系列“美夢”來麻痹自己,希望來安慰自己,得到內心的快樂。阿Q與人吵架的時候,嘴上經常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這種自我安慰顯而易見是一種自欺欺人。阿Q瞧不起未莊的村民,他心里想著:“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然而,縱覽《阿Q正傳》整篇文章,對于阿Q的過去,我們并無從知曉,他之前是做什么的,是什么身份,大家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阿Q是在用這些口頭禪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作品中,阿Q沒有結過婚,更不可能會有兒子。他這樣說時,其實就是活在一種幻想中。在戲場,阿Q的錢被小偷搶走了,他為了安慰自己,又使出了“精神勝利法”,他說這東西是被幾子拿去了。然而,這次的“精神勝利法”似乎沒有發揮什么作用,于是阿Q又使上了更“高級”的手段——自己打自己的臉。也許他是將自己的臉當作搶他錢的人的臉,覺得這樣子做,就是在打拿他東西的人的臉,這樣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睡覺了。不難看出,阿Q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精神勝利法”發揮到了極致。一個從未勝利過的阿Q,就是這樣來麻痹自己,整天活在勝利的白日夢中。
2、不敢正視自己,缺乏改變自己的動力
對阿Q來說,他的根本悲劇不是一味濫用精神勝利法,而是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他無法面對現實,沒有改變自己的實際行動,所以他只能活在白日夢中,活在自己創造的幻想中。比如阿Q的頭上長著癩子,所以他十分忌諱別人說他是癩頭。他痛恨別人說出他的缺點,甚至到了一種相當可笑的地步。一聽到別人說自己頭上長著癩子,阿Q就不屑地說別人頭上還不配有癩子。和阿Q接觸的人多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幾乎成了精神勝利法的代名詞。別人打阿Q時故意說成:“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這種看起來表面上勝利的方法卻讓阿Q笑得美滋滋。正是阿Q這種行為,所以被人當成了笑柄。
3、天生麻木不仁,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將未莊塑造成了舊中國農村的縮影。趙太爺象征著封建地主,他在未莊以“土皇帝”自居。他對貧苦農民進行瘋狂的剝削。趙白眼和趙司晨處于中農階層,而小D、王胡和阿Q同處于貧農階層。從阿Q的戀愛悲劇中能夠窺探到趙太爺的專制與殘酷,還能看出封建王國中的人際關系。阿Q向吳媽表白,就因為吳媽是趙家的女仆。趙太爺差人去土谷祠對阿Q進行訓話,直接挑明阿Q是在“造反”。他們不僅賴掉了阿Q的工錢,還扒掉了阿Q的破爛布衫和氈帽,命令阿Q不得再踏入趙家大門。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阿Q卻從來沒有想過反抗,他接受了趙太爺提出的所有條件,甚至沒有感覺自己被趙太爺壓迫了。阿Q的麻木令人震撼,就連他的健忘,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他被別人狠狠揍過一頓后只要喝一碗酒就可以睡著,仿佛完成了一件心事,覺得內心愉悅。我們不難發現,封建思想對阿Q的荼毒之深。封建時代利用愚民政策對以阿Q為代表的貧民進行身心兩方面的摧殘,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成為“順民”,久而久之就對地主剝削習以為常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阿Q的形象是十分荒謬可笑的,更可笑地是阿Q并不知道自己的可笑,他用他盲目的自尊自大來實現欺軟怕硬,自我陶醉在一種虛無的精神勝利中。阿Q的這套“精神勝利法”對他本人十分受用,卻恰恰導致他淪為別人的笑柄。
二、阿Q形象的成因分析
1、歷史原因
阿Q之所以形成那種欺軟怕硬、喜歡白日做夢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在文中,阿Q調戲了小尼姑后,小尼姑詛咒阿Q會斷子絕孫,阿Q的反應不是惱羞成怒,反而想到的是:“不錯,應該有一個女人,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應該有一個女人,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若敖之鬼餒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從這里能看出,盡管阿Q只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但是卻知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倫理綱常。可見失了初衷的孔孟之道的封建思想已經荼毒了整個社會階層,使人民變成了愚民,面對剝削也不會反抗。阿Q是個農民,卻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成了一個被“正統”思想異化了的“傀儡”。
2、時代原因
在近代中國,“精神勝利法”幾乎成了一種社會思潮,面對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封建統治階級沒有站起來反抗,卻反而變得麻木,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想承認失敗。所以漸漸產生了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為特點的精神勝利法。所以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不僅包含了非常廣泛的社會歷史內容,也體現了普遍存在于舊中國社會各階層身上的致命弱點。
其實,魯迅先生創作出的阿Q形象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折射出每個人身上的部分弱點。這正好體現了阿Q形象的典型意義。魯迅先生還將阿Q形象放在民主革命的風暴中進行剖析。辛亥革命爆發后,阿Q想做革命黨,但是他的這種理想帶有農民式的狹隘報復,是不正確的,難以激發阿Q實現應有的改變。可以說,阿Q的形象是時代的悲劇,他狹隘、保守、愚蠢,這個形象是十分豐富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3、個人原因
與普通農民不同,阿Q沒有一丁點的產業,沒有妻子,也沒有孩子,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無產者,作為一個雇農,阿Q不像趙白眼那樣有自己的財產,阿Q只有內心的幻想和一大堆白日夢,只有精神勝利法,才是支撐阿Q活下去的理由。
另外,阿Q這個形象與《故鄉》中的閏土也大不一樣。阿Q無父無母,無妻無子,他孤身一人寄居在土谷祠中。阿Q有足夠的行動自由,有大把的個人時間。因此他進過幾次城,覺得自己見過一點世面,嘴上說著一些“之乎者也”,有了一點閑錢后又能去酒館喝酒。這些情況使阿Q染上了一些游手好閑的惡習。就連最后,阿Q也可以毫無顧慮地參加革命黨,就連死也覺得不可怕,就是因為他只是一個人生存著。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長期以來關注和探討“國民性”的成果,他采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來塑造阿Q這個形象,控訴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性后果。揭示了中國國民性的現狀,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并且將反封建的基本主題同社會政治革命結合在一起,突出強調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改造國民性主題的歷史迫切性。阿Q的形象是豐富飽滿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品讀,去感受,這樣才能領會魯迅先生創作這個形象的良苦用心。
【參考文獻】
[1] 鐘光霞. 《阿Q正傳》中阿Q的現實意義[J]. 教育藝術, 2011(4).
[2] 孫發根. 淺析阿Q形象的悲劇意義[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0(35).
[3] 萬淑華. 精神勝利法與冰山理論[J]. 教育教學論壇, 2010(11).
【作者簡介】
黃婕妤(199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漢市第二十六中學高三(1)班團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