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摘要:加強財政法制,深化預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國現在財政發展和改革面臨的挑戰,也是現實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也是保障財政體制正常運行和財政政策落實實施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在深化財政制度改革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加強財政的法制建設,從而對財政框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財政法制 預算管理 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研究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議題。其中貫徹新的預算法和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是本次會議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財政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本次會議上提到的新預算法和黨中央對財稅體制改革提出的各項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法制意識,逐步將我們的財政工作引導到法制建設的正確軌道上,不斷完善現有的財政管理方法和制度,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財政法制建設就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財政工作中的法制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目前我國的財政法制的建設總體上還需要不斷提高和規范。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注重于“法”,加強財政法制理念
要想真正做好財政工作,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于法有據,而新的預算法就是我們做好財政工作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證。在財政工作過程中,我們要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工作審批改革,使財政權利清單制度化,完善工作體制,對預算的編制、資金的分配、項目的管理以及財稅的相關政策進行科學的掌控和把握。在工作中,針對重大決策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制,從而落實財政工作執法責任制,完善問責機制。必須堅持依法理財,不斷研究學習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政府采購、財政監督、政府國庫管理、績效測評等法律制度,加強預算編制的法制化,未經法律程序,不能進行預算調整。我們要堅持依法治稅,構建與相關的財政經濟指標改變情況相聯系的考核體系,將預算收入從約束性向預期性轉變。加強稅收的入庫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稅收政策備案審查、周期評估和退出的工作機制,依法治理和完善,對于那些不符合法律的收費基金項目,要堅決取締。
二、注重于“全”,完善預算管理制度
在政府預算工作中,要加強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將其全部納入到預算管理中。首先要不斷完善預算體系。采用全口徑預算,對一般的公共預算、政府基金預算、社會保險預算、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進行科學的編制。其次要加大管理力度。將政府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的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的相關預算與一般的預算進行恰當的銜接,把那些政府基金預算當中應統籌利用的費用列入一般公共預算中。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大力度地調入到一半公共預算當中。再次要建立一定的標準。在逐漸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的同時,實施人員編制、資產利用、公共費用與預算的管理相結合。針對機關運行使用的經費和服務制定相關的標準。要推進項目支出定額的標準體系,嚴格把控項目建設資金在預算范圍內。再者,要改進公開制度。將公開內容進行細化,除了涉及機密信息的內容外,推行公開制度。將政府預決算、一般性轉移支付、民生支出、部門預決算、地方政府性債務、最新財稅政策、相關規章條例,以及全部的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全部進行公開。
三、注重于“細”,完善預算的調控方式
在財政的法制工作中,要制定對應的中期規劃,認真研究制定三年內的財政規劃,完善項目預算審核機制,做好規劃的項目基金的對接工作。在跨年度預算中,建立預算平衡機制,利用一般公共預算中所設置的預算調節基金以彌補接下來年度預算資金的不足。對于和財政收支以及生產總值相銜接的重點支出要做好清理和規范工作。要逐步完善轉移支付的相關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范圍和規模。加大清理、整治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的力度,逐步完善專項轉移支付的定期評估工作和退出程序,慢慢取締競爭性領域專項,對救濟類、應急類等的專項要加以控制。要管理好結轉結余資金,做到定期清理工作。前一年度預算的結轉資金要用于第二年的結轉項目的支出資金,針對接連兩年都為使用的結轉基金可當作結余資金加以利用。
四、注重于“管”,盡可能規避政府債務風險
在財政法制建設工作中,要注重“管”,建立和完善政府舉債機制。例如,有些地方制訂了《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相關文件,其中提出了“借”、“用”、“還”相統一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針對舉借債務,其中規定其不能用于經常性支出,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的支出。政府要做好融資方式方面的創新工作。要逐漸推行主管部門和平臺公司相剝離的機制,開展政府和社會方面資金合作的PPP模式。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加入到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那些具有公益性質且具有一定收益的項目運行的投資中。盡可能規避債務風險,指定償債準備金的相關規章制度,預算要準備適當數額的償債資金,從而保證到期有錢彌補。實行舉債考核問責機制,政府機關要通過各種方法和措施,將各地政府性質的債務當作一個硬性指標,將其納入到個人政績考核的項目中,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做到誰舉債,誰就要負責,也要償還的工作機制。只有加強和完善管理制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規避政府債務風險。
五、注重于“效”,加強和管理預算執行
各級政府要不斷強化預算編制的權威性和時效性,政府部門編制的預算要能夠通過人大的考核和批準,只有這樣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財政收支,針對那些沒有列入預算項目中的事項,絕對不能支出。要不斷加強預算執行的進度考核體制,要不斷提高和完善財政支出的效率,同時也要強調責任,把預算支出的進度情況作為年終效能目標管理考核的一項重要考核項目,從而突出其重要性。完善績效評估機制,通過第三方評價體制,評估預算績效 。把以前大項目資金績效評估向各部門整體的財政支出、政策實施、財務的管理、制度的完善情況等方面的評估轉化。逐步加強政府部門監督檢查工作的落實,恰當發揮審計部門和財政本身的監督和檢查工作,明確財政相關的法律和紀律,做到有責必究,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條例處理那些虛報賬目、冒領資金,甚至截留、私自挪用或滯留財政資金等相關的嚴重違法亂紀行為。
加強財政法制建設,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財政發展和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工作,我們要不斷地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建設法治財政,提升財政管理工作水平。在新預算法和相關文件的指導下,樹立牢固的法制意識,將我國的財政管理工作納入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軌道上來。健全預算體系,實行全口徑預算機制,加大統籌力度,確定定額標準,嚴格控制項目資金超出預算,細化非涉密信息,將其進行公開。從細處著手,制定中期計劃,實行預算平衡,完善轉移支付的相關制度,大力清理、整頓和規范轉向轉移支付,管理好結轉和結余資金,加以合理利用。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建立舉債和風險預警機制,實行舉債考核問責制度,將政府債務風險降低到最小。在做好預算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同時,要加強預算執行的實施。提高預算內編制的權威性,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做好預算的后期監督和檢查工作。
參考文獻:
[1]孫開. 論財政法制與財政監管[J]. 財經問題研究,2002,12
[2]謝旭人. 大力加強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 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J]. 中國財政,2010,16
[3]李敬輝. 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為抓手 全面貫徹落實新預算法[J]. 中國財政,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