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媛
摘 要:當前國內外社會形勢急劇變化,信息傳播豐富化、復雜化。互聯網時代下,一些大學生政治信仰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人才的主要輸出力量,他們是否擁有正確的信仰取向與信仰選擇關系到我們國家與民族未來的發展與命運。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信仰問題的原因,并探討互聯網時代進行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時代;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38-02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呈現,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短短幾十年,人類由工業時代步入信息時代。作為信息時代的載體,網絡正飛速向社會各個領域延伸,迅速調整了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甚至思維方式。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時代的先鋒,最了解卻也最容易受到其影響。他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又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在網絡時代多元化價值觀與多種信仰共存的情況下,容易在辨別是非、對錯、真假的問題上出現困惑。本選題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現狀,分析現如今特殊的時代環境下,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特點,追尋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影響與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大學生塑造正確的政治信仰。
一、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現狀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國家的歷史使命,他們的信仰選擇將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民族以后的發展和命運。雖然現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主體是積極向上,但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各種紛繁復雜的因素影響,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發起危機。大學生政治信仰是否正確,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著中國夢的實現。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的把握,引導幫助當代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和追求,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提升思想境界,充實精神動力,才能夠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其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國家的共生共榮關系,進而積極關注、參加、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
二、大學生政治信仰存在的問題
(一)政治信仰淡化
改革開放后,國家在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部分人過分關注當下的眼前利益,運用收益法來權衡得失,導致現實關懷的工具價值被追捧,精神關懷的理想價值被削弱,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被追捧,奉獻的信念與理想被懸置。受客觀經濟環境影響,一部分大學生不以精神的追求和人生的意義為主要目標,而是以能否更加高效地積累物質財富、享受奢華生活作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評判標準,政治信仰在物質文化生活追求中逐漸被淡化。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
馬克思主義作為符合人民愿望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學說,不僅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支撐起中國人民走出困境,在今天仍然起著整合力量、凝聚人心、維護穩定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未來中國的政治道路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盡管大學生都接受過政治思想理論的熏陶,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了然于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信奉信仰馬克思主義,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今天這種多元信仰自主選擇的時代,很多大學生深深陷入信仰誘惑和選擇窘境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日漸削弱。
三、互聯網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影響
由于當前國內外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信息化程度透明最大化,網絡媒體不負責任的肆意宣傳,使得本來就心智沒有發育完全的大學生群體面臨各種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沖擊,使得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過程中的青年大學生受到各種“非馬”和“反馬”社會思想的影響和蠱惑,影響部分大學生程度不一地存在對政治信仰表示迷茫,對理想信念表示模糊甚至政治信仰取向多元化。再結合網絡上的各種負面信息,直接導致他們對社會主義前景缺乏信心,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盛行,認為對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追求是虛假的表現,這些現狀與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背道而馳。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蘇聯共產黨作為第一個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脫離實際的情況下提出大而空的社會發展目標,以及戈爾巴喬夫激進改革背離社會主義,蘇聯經濟急劇衰退、社會異常動蕩不堪。這是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信仰迄今為止遭受的最大一次危機,社會主義陣營急劇縮小,國際上掀起了一股反馬反社的潮流。與蘇共相反,中國共產黨結合實際,另辟蹊徑,排除萬難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而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的同時,國外的壟斷資本主義也逐漸邁入了社會資本主義階段。他們通過建立社會保險、提高社會福利等制度,提供各方面方便的服務和設施,來提升多數人良好的物質精神生活,來緩和資本主義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而且,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方說一些階段性、結構性和體制性的矛盾,經濟飛速發展與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的不協調,使得現實與社會主義理想出現了錯位。
網絡文化的大眾性、補償性、極端性和虛擬性也對此產生了推波助瀾的影響。首先,網絡文化是“草根文化”,網民們只有在網絡上才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只有在網上,他們才能夠敢說敢想、指點江山,提出一些對傳統的顛覆創新和對權威的挑戰。只有在網上,他們才可以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相互交流、相互幫助,貢獻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部分人希望自己脫穎而出別具一格,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觀點推向極端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局面,這些會讓那些信念不夠堅定的大學生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左右下隨意質疑,否定甚至批判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與網絡媒體價值傳播形式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式相對傳統,對大學生的道德滋養、信仰引領、潛能開發的手段相對單一,過程較為規范,并不符合現代大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氣質成長、豐富多彩的精神家園建構的需求,而且傳統教育方式在信仰引領價值實現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在網絡時代中持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與輻射力,從而提升其信仰引領價值的時效性。
四、互聯網時代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策略
網絡信息極為龐雜,而且大學生正處于開始建立穩定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但是他們人生實踐經驗匱乏,理性認識經驗不足,在這種學習生活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響和沖擊,在面對一些錯誤思想與思潮時,辨別能力較弱,容易走向誤區。筆者認為,要想在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政治信仰教育,應該實行“三步走”戰略。首先要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然后通過網絡信息進行正確引導,最后結合線下課程與課外實踐活動讓其積極關注、參與、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這樣才能夠幫助其明確人生目標和追求,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
(一)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
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我們必須要以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去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進而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影響,要讓其在網絡環境中起到主導作用,否則,非馬克思主義和非無產階級思想就會迅速逼近。而且我們也必須樹立信息安全意識,掌控信息監控權。擁有了符合國情的網絡輿論管理規范體系,設立了安全的信息篩選系統,才能夠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信仰的洗禮。
(二)通過網絡信息積極引導
目前,大學生平均日上網時間為4—6小時,其中微博、微信和校園網類社交媒體最受其青睞。在這里,他們不但可以即時了解別人所思所想,而且可以暢快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看法。“習大大”和“彭媽媽”的出現及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無形中體現出了通過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積極引導的重要性和實效性。我們可以通過開通學校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在以學生生活為中心的基礎上,結合重大時事,開展“內涵式”的教育活動,比如說在每年的9月2日,發文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要旗幟鮮明的宣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與此同時,我們要在下面的評論中對歪風邪氣加以正確溝通,這樣的行為對存在“信仰危機”的學生來說,剛好找到了一個突破點,而對于尋求信仰的學生來說,也增添了一個可以彼此交流的空間。在平時也可以發布一些宣揚正能量的內容,例如“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這類小短片,圖、文、聲并茂,形式靈活多變,內容積極向上,順理成章地達到既使大學生陶冶情操又使他們提高覺悟、明辨是非的目的。
(三)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下課程與課外實踐活動
在緊抓線上政治信仰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與線下課程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將其融入整個教育體系的靈魂之中,堅持歷史與邏輯、理論與現實的統一。可以利用紀念日放映《井岡山》和《建國大業》等優秀的歷史題材電影,把信仰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建立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還應該廣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集體獻血、學雷鋒義務勞動等,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把信仰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對信仰的認識,豐富對信仰的理解,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真正了解物質主義、實用主義之外的精神享受和價值追求。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較為樂觀,基本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但是由于部分海外勢力的圖謀不軌以及網絡輿論的錯誤導向,部分大學生對我們黨和國家制度產生了困惑與迷茫。但是為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夢”的實現,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百年不動搖,筆者提出了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網絡信息進行正確引導、結合線下課程與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大學生政治信仰的“三步走”戰略,來達到培養我們黨和人民所需求的符合馬克思主義信仰要求的大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文豐安.提升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
[3] 劉建偉.90后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陰山學刊,2013,(6).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