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娟
摘要:學習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維度。文章概述并反思了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育理論,闡述了學習效果是教學質量評價之重點的思想,論述了民辦高校學習效果最優化的評價指標,分析了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效果的諸多因素,最后提出提升學習效果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學習評價;“最優化”理論;學習效果;民辦高校;教學改革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存在成立時間短、生源入學成績低、教學投入資金短缺、教學隊伍力量匱乏等不利因素,要長足發展,就必須打造品牌、辦出特色,被社會認可和接受。如何遵循自身的辦學特點和發展規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穩步提升教學質量,是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的課題。本文從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育理論出發,強調了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維度;論述了民辦高校學習效果最優化的評價指標;分析了當前民辦高校制約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各方面因素;最后提出民辦高校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最優化”教育理論概述
“最優化原理”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數學家貝爾曼(R.Bellman)等人研究提出的數學模型和理論,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最小的代價(資源、時間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滿意的效益(產量、質量等的產出)。隨著二戰后科學技術的發展,“最優化”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領域,后來又被應用于經濟領域和哲學領域。
最早將“最優化”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是前蘇聯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他在專著《論教學過程最優化》中闡述了“最優化”的特定內涵,即:“最優的”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優的”是指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在具體條件制約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學生和教師在一定場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優化是相對一定條件而言的,在這些條件下是最優的,在另一些條件下未必是最優的。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靈魂──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
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育理論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反思他的理論,主要有兩方面缺憾:第一,他所構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更加側重于教學外圍環境的構建,包括社會環境、講授方法、教學設施等,而學生的地位未得到充分體現;第二,他對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分析不夠透徹,用比較僵化的既定標準來判斷最優化問題。
高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證明,學生在“教”與“學”這對矛盾統一體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習效果最優化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前提依據和最終目標,高等院校教學質量評價之重心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不是教學過程。
二、民辦高校學習效果最優化的評價指標
有專家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最看好的大學畢業生的素質是專業基礎知識、思想道德修養、處理問題能力、愛崗敬業品質和團隊協作精神。其中,專業基礎知識是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要素。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和掌握的實際水平是評價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和工作實踐,認為民辦高校學生學習效果最優化評價指標的構成要素應該是一個多元化體系,如表1。
表1 最優化評價指標構成要素
在上表中,“個性化知識”這一觀測點是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設置的。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師資結構、專業方向、培養目標不同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在校生的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也不同于公辦高校。因此,評價民辦高校在校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套用傳統模式,應當考慮到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根據民辦高校在校生的個性發展需要“量身定制”。這種評價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民辦高校學習效果評價指標是基于民辦高校的現有條件制定的,是一個動態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上述的“現有條件”是指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師資力量、生源情況、教學設施、培養目標等客觀條件;“動態化”是指該指標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測評者要根據測評對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如學科專業、就業方向、學習能力等)調整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具體條目或權重,使評價標準更加合理,測評結果更加真實,為教學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制約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學習動機的缺乏
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的大小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缺乏的主要因素如下:
1.懷有“被迫學習”的心理。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當前所學專業的特色、社會價值及今后的發展力向,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學習的動機來自于父母的“強迫”和社會的壓力,因此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
2.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入大學前,學校和家庭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認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就是考上大學。考上大學后,很多大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目標,整日忙碌于網絡游戲、交友、各種社團活動,荒廢了美好的大學時光。
3.不良性格的影響。有孤傲、自負、自卑、內向等性格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不能及時有效地舒緩和排解壓力,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對學習喪失信心,影響學業順利完成。
(二)學習能力的影響
學習能力是指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是學習者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環境下,獲取知識、利用知識、完善自我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會學”。只有具備 “會學”的能力,才能提高 “學會”的效果。與一表、二表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缺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素養偏低。表現為學習者對信息資源的敏感度和關注度較差;在信息資源的獲取、加工和處理方面能力薄弱。
2.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技能和技巧,不善于總結學習經驗,找不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缺乏學習毅力以及自我約束力。表現為懶散、任性、怕吃苦、沉迷于電子游戲等。
4.思維不成熟。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方式的影響
教學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教”與“學”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民辦學校為我國教育歷史上的新生事物,但在教學方式上仍或多或少沿襲著陳舊的教學套路。最典型的陳舊教學方式是“填鴨式”,也被稱之為“滿堂灌”“注入式”或“一刀切”,其特點是教師主觀講,學生被動聽。教師用通盤講授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與教師講授速度同步,教師講到哪里學生就要學到哪里,教師講完了學生也就學完了。此外,上述教學方式以“教會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只注重講授知識,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受到限制,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四)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
教學能力是教師有效完成教學活動的本領,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個人能力和專業素養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良好的教學態度、靈活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一般由專職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組成,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師資力量不夠充足。許多專職教師講授3~4門課,有的講授5門課,個別的講授6門甚至更多。工作量趨于飽和,教師沒有充足的精力和時間進行教育理論學習、教學經驗交流和改革創新實踐。有的教師在授課環節掌控課堂的能力欠缺,有的教師教法單一、氣氛沉悶,有的教師照本宣科、脫離實際。諸如此類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學習興趣。
信息社會下,知識大爆炸,教師的教學內容要根據當今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師駕馭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有利于帶動學生開展網絡學習、在線交流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五)學習資源的影響
民辦高校受資金限制,在學習資源方面的投入基本上是謹行儉用,據調查了解,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的紙介質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都不能完全滿足教師教學進修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需要。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緩慢,界面友好、質量可靠的網絡課程更是鳳毛麟角。優質的網絡課程能夠吸引學習者的關注力、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同時,也便于學習者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六)評價方式的影響
傳統學習效果的評價忽略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忽略了學生的自我反思。傳統學習效果的評價往往注重教師的課堂行為和表現,即“以教定學”,致使學生的學習長期處于被動和盲從狀態,學習的主動性受到抑制,大大影響了學習效果。
四、 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具體措施
(一)學習動機的激發
教室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育人的陣地。首先,教師要本著“教書育人”的理念,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摒棄當今社會上那種急功近利價值觀的不良影響,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有明確的認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其次,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鼓勵他們熱愛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再次,教師在講授科學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他們敢于接受新知識,迎接新挑戰,用智慧為自己的成長鋪路;最后,當學習遇到挫折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頂住壓力,克服困難,查找原因,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盡快走出低谷,恢復自信心。
(二)學習能力的提升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在科技發展異常迅猛的當今社會,知識大爆炸,學習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習過程的成敗。具有良好學習能力的學生善于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補充知識,完善自己。自主學習的方式具有時代性,它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好的信息素質和技能,以保障學業的順利進行。民辦高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對解決在校生學習能力差的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有助于學生改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民辦高校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關鍵在于更新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創新才能的培養。民辦高校在校生的個性化差異較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培養方向的要求,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合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制定切合自身條件的學習計劃,建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各種方式隨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測評學習效果,對于學習效果差的學生要耐心地幫助他們查找原因,改進學習方法,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
(四)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師綜合素質的內涵比較豐富,從不同的視角可將教師的綜合素質歸納為四個方面: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教書育人的基本素質、廣博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成敗有直接的影響;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又讓廣大民辦教師面臨嚴峻的挑戰。民辦高校的教師要在思想理念上順應當前的新形勢,加強學習,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完善自己。民辦高校的相關機構也應積極為青年教師的業務學習和經驗交流創造必要的條件,使他們盡快成長,勇擔重任。
(五)學習資源的充實與完善
各種學習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充足的學習資源是在校大學生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民辦高校資金緊張,許多民辦高校或多或少地在學習資源方面打折扣,學生能夠獲取的信息資源從數量到質量方面都難以達到實際需要的水平,實質上影響了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受教育條件的改善。學習資源的投入雖然不能帶來表面的光鮮,但卻能夠讓全校的廣大師生受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資源的建設堪稱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讓學生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六)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民辦高校的學習評價應該是基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不是基于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學生的階段性考試成績可以作為學習評價的重要依據,但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考試和評價這兩項工作不能混為一談。學習評價體系要把學生評價功能的發揮作為常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積極動員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中,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真實。評價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持續性的、全方位的、形成性的評價。學習評價組織機構要及時反饋評價結果,以便促進“教”“學”雙方的共同自我反思,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懷中.學生學習評價多元化研究[J].甘肅教育,2012,(19).
[2]經素.基于學習效果導向的高校課堂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3,(31):43-44.
[3]張錚.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用[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5,(1):38-40.
[4]尤·克·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