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尼木藏香的傳統制作技藝復雜考究,大致可劃分為木材浸泡、磨制柏木泥、配藥、磨料、攪拌、擠香、晾曬、捆扎、包裝等工藝流程。隨著西藏旅游開發事業的蓬勃發展,尼木藏香的制作工藝隨之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真假藏香”“手工和機器”“性別結構”等方面。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應把保護放在開發之前,文化遺產的核心內涵最應受到重視,喪失了核心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開發,將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
關鍵詞:尼木藏香;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3-0136-08
通常來講,西藏的藏香制作主要分為民間制作和寺廟制作兩大流派,其中尼木藏香被譽為西藏第一圣香,是西藏民間藏香制作的杰出代表。而尼木藏香主要在吞巴鄉生產,吞巴藏香被藏族同胞推崇為藏香中的珍品,在藏地享有良好聲譽。根據藏香藝人的講述,藏香在藏族民眾的心中屬圣潔之物,故在做藏香之前,他們會通過沐浴、拜佛和念經等方式去除心中雜念,之后方可做香。
一、尼木藏香的制作技藝
尼木縣,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行政區劃隸屬于拉薩市,系前藏和后藏的重要結合部。吞巴鄉行政區劃上隸屬于尼木縣,位于尼木縣域內東南方向,東鄰曲水縣,南接仁布縣,西連尼木鄉,北面則與續邁鄉和塔榮鎮相連。吞巴鄉總面積約為311平方公里,下轄四個村,其中的吞達村,傳說中為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海拔3 730米,全村2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從事藏香生產的工作。清澈的吞曲河水穿村而過,滋潤著吞巴人的繁衍生息,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
西藏尼木藏香的傳統制作技藝復雜考究,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極為嚴格,務必做到綠色自然,在具體的制作工藝上更是嚴格要求。大致可劃分為木材浸泡、磨制柏木泥、配藥、磨料、攪拌、擠香、晾曬、捆扎、包裝等工藝流程。舊時,藏香的制作過程從選木材、浸泡木材到磨料、配藥,再到擠香、晾曬等環節極為講究,可謂是一門特殊的學問。一般認為,敏珠林寺的藏香制作較為正宗,曾被稱為西藏之冠,那里有掌握傳統配方的老藝人,且選料比較精致,因此,敏珠林寺生產的藏香在藏區廣為流傳。“敏珠林”牌藏香,長約66厘米,粗5毫米,用紅、黃、綠三色絲線捆扎成把,每把藏香都印有藏文“敏珠林”商標,并用特制的木盒裝封[1]。筆者之所以選擇尼木吞巴鄉制作的藏香,而不選取敏珠林寺藏香為考察重點,主要原因在于尼木藏香產自普通民眾的手中,它區別于寺廟里藏香的制作,因此尼木藏香更適合作為西藏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這里呈現的是尼木藏香的傳統制作工藝。
(一)木材浸泡
藏香制作的主要原材料是柏木,因尼木縣吞巴鄉并無柏木的種植,故大部分柏木購自別處,據調查,現在使用的多為產自林芝市和樟木鎮的柏木。使用前,需先把準備好的柏木放在水里浸泡數日。吞巴鄉吞達村的村民多喜歡將柏木放在吞曲河中浸泡,以防止柏木干裂。
需要說明的是,浸泡柏木的水源非常重要,擁有清凈的水源,是制造優質藏香的重要前提。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所運用的水源最好都是沒有污染的清泉溪水。據藏香藝人介紹,清泉溪水中的礦物元素,能增強藏香的去污功效。
(二)磨制柏木泥
把浸泡好的柏木從水中撈出,再把柏木鋸成長約50厘米的木段,并刨掉樹皮。將去掉樹皮的木段中間用鑿子鑿出一個方形小孔,在小孔里鉚上一個木楔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柏木段固定在水車的搖臂上。安裝柏木時,先用一根長木棍插在水車的葉輪之間,水車停止轉動,人們將柏木固定在水磨的長臂頂端,安裝好柏木之后,取出先前插在葉輪之間的木棍,水車又開始轉動,柏木段越來越小,直至完全成為木漿,人們會再安裝上新的柏木段。將磨成泥漿的柏木屑拍成磚塊狀晾干備用[2]。根據藏香制作者介紹,在水車轉動柏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水以防止被磨好的柏木末被風吹走。若水量過少,柏木末容易隨風飄散;若水量過多,導致柏木末過濕,會加重后期晾曬的工作量,同時也易使柏木的原有香氣散失。吞巴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給水槽加水的好辦法:在水槽上方橫一根細木棍,水車葉片濺起的水花落在木棍上,水順著木棍往下流,在順著拴在木棍上的布條流入槽中。水車晝夜不停地旋轉,柏木段不停地在粗糙的石板上摩擦,經過無數次的循環往復,柏木段就被磨成了柏木泥。最后使用專用模子將收集起來的柏木泥做成柏木香磚晾干備用。
(三)配藥
在藏語中,藏香叫作“貝”(音同),作為西藏信教群眾敬神、拜佛的必備信物,在藏區的使用非常普遍。傳統藏香的主要原料是柏木,除柏木之外,還需要多種香藥,如藏紅花、雪蓮、甘松、檀香、沉香、丁香等,在某些香中還添加了穿山甲等名貴藥材。配制藏香主要需要白沉香、柏木粉末、一兩穿山甲的角質鱗片、四兩沉香粉末、五兩藏紅花、十二兩檀香粉末、十二兩高山甘松或草原甘松、適量的木香、肉蔻、丁香、杜鵑花枝葉、藏木香、當歸、艾葉等,外加少量的麝香、冰片、松膠、紫膠(紫是樹脂的渣滓)、手掌參、蔗糖、鹽、蒿草,然后用松木炭、柏葉、支羊哥(一種芳香草藥,生長在海拔三四千米高的地方,高一尺左右,開藍花)作主要原料,在酒中浸泡四天后便可制造各種形狀的藏香[1]。可見,西藏不同地域藏香的制作原料不完全一樣,即使在吞巴鄉,各家制作藏香的原料也不盡相同,核心的原料和配方都裝在藝人的腦子里,這便是口口相傳的身體記憶。筆者在西藏吞彌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吞彌旅游公司”)的展銷廳里了解到,一些藏香的所用原料,有的藏香配料是“柏木、榆樹皮、白豆蔻、雪蓮等”,有的是“柏木、麝香、蘋果①①這里的“蘋果”疑為“草果”的誤寫。、川香木、藏紅花、冰片、甘松等”,有的是“柏木、丁香、甘松、艾片、穿山甲等”,還有的是“柏木、麝香、紫檀、蘋果、藏紅花”。藏香藝人告訴筆者,不同配料的藏香具有不同的功效,有的能健胃、促進消化,有的能清心、凝神,有的能殺滅空氣中的細菌,增加身體抵抗力,還有的則可舒緩郁結情緒、提神醒腦。傳統醫學認為,柏木泥散發出的氣息,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可以祛病抗邪,培養人體正氣,長期焚燃此香,可滋養五臟六腑,開慧養性。傳統藏香的制作技藝中使用的多為名貴藏藥與香草,較為完好地保留了藥物的本質性,確對人身體有益,這可能是藏香在藏地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四)磨料
磨料即粉碎,最好采用傳統的石窩碾砸法,如果采用機器粉碎,則不能保持香味的古樸清香。傳統的手工磨料是將草藥和香料放在一個專門磨料的小石槽中,用特制的石球反復研磨,這就是傳統的石窩碾砸磨料法。在研磨草藥和香料中,藏香藝人口中有時會默念經咒,為材料做加持。次仁多吉是吞巴鄉村民,在他的家里有一個石槽和一塊石球,這是次仁多吉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制香工具,連他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傳下來的。從石球上被手指抓握出來的深深凹痕,足以證明它的悠久歷史。次仁多吉早在2010年就從內地購買了制香機器,有用于研磨原料的機器,也有專門攪拌的機器。但他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使用制香機器,他更為習慣和喜歡的是傳統手工制香法。在次仁多吉看來,傳統手工制香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
現在也有村民使用購買來的機器制作柏木香磚,但藏香傳承人介紹,只有通過傳統工藝制作的水磨香磚才是制作藏香的好原料。用機器磨成柏木粉做成的藏香“不合格”。根據傳承人的講述,使用機器磨成的柏木粉,制作出來的藏香味道不一樣,香的燃度不一樣,香的冒煙方式也不一樣。
(五)攪拌
將磨制好的柏木泥和各種藥材、香料倒進事先準備好的容器中攪拌。根據制香藝人的講述,藏香是供奉神靈的,在攪拌之前他們需要先洗手和清洗器具,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藏香質量,另一方面則為了洗去內心雜念。經過大約半個小時的攪拌和揉搓,當容器中的泥料變得富有彈性且粘稠度適中即可。傳統手工攪拌和揉搓泥料,完全憑借藝人的身體經驗和手指的靈敏感覺,其中的身體記憶隨著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口口相傳繼承了下來。在田野調查中,已很少能見到傳統手工攪拌方式,而多用專門的攪拌機代替。在索朗羅布的家里,筆者見到了一大一小兩種規格的攪拌機,分別用來攪拌名貴藥材穿山甲和普通香藥。
(六)擠香
實際上,在擠香這一步驟之前還有兩個必備工序,一個是將泥漿晾曬成塊狀備用,一個是將晾干的原材料用篩子過濾,取其細粉備用。擠香是諸多環節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傳統手工藏香的制作需要使用牛角擠香,有的使用牦牛角,牛角兩端都有開口,一端是大口,另一端是小口。擠香成型時,需要將提前制好的泥料放入牛角的大口一端,用手指將泥料從小口一端擠出。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并不易操作,要想將香擠得筆直,這需要勤學苦練,也需要既有力度又靈巧的手藝。藝人手中的泥狀藥料并不都是那么聽使喚,此時要注意擠壓之前揉搓的時間與輕重,還要注意從牛角里往外擠的力度,這些都只能依靠藏香制作者的身體感知來控制,這門手工制作技藝的學習與傳承離不開每個藏香藝人的身體記憶。吞巴景區內現場制作藏香的藝人桑珠老人總是全神貫注地擠著每一根藏香,幾十年的老手藝也未必能做到根根同樣筆直、一般長短,因此他生怕因與筆者聊天而出現失誤。手工制作的藏香不可能每一根都完美無缺,但它帶給我們的是體溫、個性與活潑潑的生命表征;機器雖能做到每一根藏香在直徑和長度上準確無誤,但他帶給我們的是過度的標準化、死板與冰冷。不過,機器大生產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最終沒能阻擋吞巴旅游開發者的腳步,在吞彌旅游公司、吞巴合作社和村民家里,筆者都見到了藏香成型的機器。這種機器大多購自內地,能根據消費者的需要生產長短粗細各種規格的藏香。
這里以西藏吞彌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景區內的藏香制作者桑珠老人的制作為例加以說明。筆者一行四人到達坐落在吞巴鄉吞達村的旅游景區時,桑珠老人剛好正往景區里走去,他來上班了,于是筆者一行打著招呼跟著老人走進了景區內,他一進屋就開始了擠香的工作。只見桑珠老人脫下鞋子盤腿坐在低矮的座位上,他的座位由一塊普通的方形木版制作而成,方木板四周有短木腿支撐,木板與地面之間留有大約6厘米空隙,方木板上方有薄薄的坐墊,坐墊的褶皺和污漬向人們訴說著它參與藏香制作的“悠久歷史”。坐穩之后,桑珠老人從左手側的一大摞木版中拿起一個長方形的淺淺木盒,這個木盒表層用綠色窗紗包裹,是用來晾曬藏香的工具,吞巴鄉藏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次仁諾杰告訴筆者,這個盛放藏香的淺木盒子叫作“裝”①①筆者在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訪談時,多數藝人不知道他們使用的這個盛放并晾曬藏香的木框叫什么名字,只有吞巴鄉藏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次仁諾杰告訴筆者,這個淺木盒子叫作“裝”,一盒即為一裝。對于“裝”的長和寬,多數藝人說不清楚。。吞彌旅游公司里一“裝”可盛放藏香大約105根左右①①吞巴鄉藏香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的一裝,一般能盛放粗香90至100根,細香170根左右。。桑珠老人用左手把其中一個“裝”拿出來,放在座位的正前方,等放正以后,便將這個“裝”輕松地推到座位下邊,只留大約1/3個“裝”露在外面,這樣便于把“裝”放在自己伸展胳膊所能控制的范圍內。
具體而言,擠香成型的過程可再細分為如下幾個步驟:
1.鏟泥料。擺放好“裝”以后,桑珠老人右手拿起一把鋼尺(在此用作鏟泥料的工具)鏟起右側盆里攪拌好的一小撮泥料,泥料比較稀軟,很難鏟起一大塊。
2.揉泥料。桑珠老人先把鏟起來的這一小撮泥料放在左手里(此時左手已拿起擠香的關鍵工具牦牛角),再從左手倒騰到右手里,這樣左右手來回揉捏并倒騰七八次之后就可以正式開始擠香了。
3.擠泥料。桑珠老人用左手握住牦牛角②②牦牛角是手工制作藏香的重要工具,不同藏香藝人的牦牛角不完全相同,牦牛角上的孔的大小也不一樣。和泥料,右手大拇指把泥料往牦牛角的縫隙里擠壓,因牦牛角的盡頭有事先做好的孔,故泥料便因受擠壓而從牦牛角里如線一般均勻地“流”出來,藏香便是這樣一根一根被擠壓出來的。每擠完一根藏香,桑珠老人便會用右手拇指把左手里的泥料撥往牦牛角里,并繼續使用右手拇指習慣性地擠壓泥料三四下,這樣便于下一根藏香的“流”出。藏香的粗細程度由牦牛角“孔”的直徑決定。桑珠老人介紹道:“如果喜歡粗一點的藏香,就把孔做得大一點,如果喜歡細一點的藏香,就把孔做得小一點”。藏香的長度由藏香藝人根據“裝”的寬度主觀把握,一般而言,同一位藝人制作藏香的長度和排列的密度,差異不會太大。
4.切割。從牛角里擠壓出來的濕藏香一根根整齊緊密地排列在“裝”的表面,等排列到一定程度以后(有時35根,有時25根),桑珠老人會使用兩個工具把“裝”上藏香的兩端切割整齊。這兩個工具分別是之前用來鏟泥料的鋼尺和一根直直的鐵棍。桑珠老人先把鐵棍放置在與藏香平行的位置上,再拿起鋼尺將藏香兩端切割整齊,切割下來的藏香放在右手側的泥料里,可循環使用。做完這項工作以后,他才拿起牦牛角和泥料繼續擠香和放香。當“裝”上有粘連在一起的藏香時,桑珠老人便會拿起一根長約10厘米的金屬針狀物,先用唾液把針狀物的頂部濕潤,再把濕潤的頂部插入兩根粘連的藏香之間的縫隙處,將其分開。
(七)晾曬
關于成型藏香的晾曬過程,不同的制作者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藏香只能晾,不能曬;有的說藏香既要晾,也要曬。但持后一種觀點的制作者們在晾曬方法上的具體操作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先曬后晾,堅持這兩個步驟;有的是根據藏香原料的不同或者只晾,或者只曬,只采用“晾”和“曬”中的其中一種方法。
據藏香藝人次仁多吉介紹,不同配料的藏香,需要不同的晾曬方法。有的配料可以在陽光下曬,有的配料則只能在陽光充足但溫度不高的地方擺放或者陰干,這是由于藏香原料的配制過程中,水的比例較少,陰干可使香料更多,香味更純正。還有藏香藝人介紹,根據加入藥材的不同,有的香需要在太陽下曬2個小時,有的香需要陰干,3天后才可以收集和包裝。吞巴鄉藏香農民專業合作社(下文簡稱“吞巴合作社”)制作的藏香則分為“曬”和“晾”兩個環節。做好的藏香要先拿到太陽下曬一會兒,曬的時間由當天的天氣和氣溫來決定,藏香藝人多憑直覺加以判斷,幾乎無人拿出鐘表計時。他們把剛做好的濕乎乎的藏香首先放在陽光下曬,是為了避免其在陰涼處發霉,但也不可在陽光下曬得過久,否則藏香就會變彎。變彎了的藏香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包裝時用彩色絲線纏一纏,將其矯正過來——這種方法適用于彎度不大的藏香;二是將變彎的藏香毀掉,做成粉末,放入泥料里,和其他泥料一起重新制作藏香——這種方法適用于彎度較大的藏香。當然,也有將變彎的藏香留給自家使用,不用于出售。在太陽下曬過的藏香,還要拿到房間里或陰涼處晾干。吞彌旅游公司和吞巴合作社都采取室內晾干的方法,也有藏香制作的散戶受場地所限,直接把藏香放在院子里晾曬。
(八)捆扎
晾曬好的藏香,需要及時收起來進行整理和捆扎。因為晾曬好的藏香較易折斷,所以捆扎者每次抓起來一把藏香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據筆者了解,吞巴合作社的藏香通常按照長香20根一捆,短香25根一捆的數量,用一根彩色棉線仔細捆扎好,等待包裝。吞巴鄉大多數藏香制作者使用紅色棉線進行捆扎,也有使用橙色、黃色和紅藍相間彩色棉線捆扎藏香,有村民告訴筆者,彩色線繩的捆扎表示神對藏香的加持。捆扎好的香被放在家里最潔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能從上面邁過去,因為這些香是準備供奉給神靈的。
(九)包裝
過去,捆扎好的藏香便可直接出售給當地民眾,不需要再進行繁瑣的包裝。現在不同,捆扎后的多數藏香還需要裝入事先準備的包裝盒或包裝袋里,這些包裝盒和包裝袋由專門廠家印制,上面有藏文、中文和英文三種語言介紹。筆者在吞巴合作社見到的“吞彌圣香”包裝盒上的介紹是:
擁有千年傳統的“吞彌圣香”,是藏傳佛教和民眾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吉祥物。“吞彌圣香”源自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尼木縣吞達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吞彌圣香”是依據吞彌·桑布扎所傳秘方和藏醫著名《四部醫典》藥理,以藏柏為主要原料,并配有檀香、藏紅花、麝香、丁香、臧寇、訶子、肉豆蔻、余甘子等十余種天然藥材經傳統工藝精致加工而成,具有驅邪、除穢、殺菌、驅蚊、安神、養生的功效。“吞彌圣香”帶給您吉祥、清心、平安、喜悅,是饋贈親友和居家生活的理想佳品。①①實際上,“吞彌圣香”中的配料與包裝盒上的宣傳不完全相符。
該包裝盒的側面,一面印有“雪域珍品,天然藥材,藏傳秘方,傳統工藝,香味獨特,養生益智,殺菌驅蟲,淡香持久”的宣傳字樣,另一面則印有“吉祥八寶圖案”。可見,藏香的包裝與宣傳與過去相比精進不少。
(十)銷售
嚴格來講,銷售本不是藏香制作工藝中的環節,而是藏香工藝的后續環節。為了便于敘述,將其放在捆扎包裝之后作一說明。在過去,藏香的主要消費者是廣大寺廟和當地藏族民眾。現在藏香的消費群體規模日漸擴大,除了藏地②②這里指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藏區。的廣大寺廟和藏族民眾以外,來自內地和海外的游客也是重要的藏香購買者。藏香的旅游銷售量增大主要得益于其宣傳力度,很多旅游公司和銷售商都在藏香養生功用上加大宣傳力度:凈化空氣、殺滅病菌、幫助睡眠、利于消化、增強身體免疫力等成了藏香具有的“神奇功效”。按照藏醫學的說法,由于傳統藏香中加入了肉豆蔻、藏紅花、草豆蔻、麝香、紅白檀香、黑香、冰片、當歸等數10種中藥草,還加入了珍貴天珠、金、銀、銅、珍珠、珊瑚及喜馬拉雅山圣地高山藥材,對行者的身體、氣脈及心神不無裨益。不過,現在的藏香制作中,不論有沒有加入相關藥材,都會在宣傳上大做文章。用藏香傳承人和青年創業者旦增格西的話來說就是:“臧香跟這個健康有關系,內地人現在可注意健康了,以前我們也在家點香,那些(指傳統藏香)現在可能沒市場了,因為我們主要考慮健康,在家也點,我以為別人(指內地人)不會習慣這味道,但(沒想到)他們也特別喜歡。”③③訪談人:邵卉芳、任慶拉姆、扎西群培。被訪談人:旦增格西,男,藏族。訪談地點:拉薩市八廓街。吞彌旅游景區的藏香幾乎全部售賣給游客,原因有二:一是吞達村村民大多掌握藏香制作技藝,農閑時的制作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二是那些不會做藏香的藏族民眾多會到制作者家中購買,或者習慣性地到當地人開設的商店購買,他們不會首選旅游公司。
不過,由于藏香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銷售額逐漸走高,有些內地商家也加入到“藏香”的生產和銷售中。根據旦增格西的介紹,有不少“尼木藏香”是在成都生產加工的,這對正宗尼木藏香的銷售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對此,有些藏香生產者認為,正宗尼木藏香在西藏的市場地位,是成都等外地“藏香”所無法動搖的,因西藏及其他藏區的寺廟是最大的藏香購買者,僅寺廟一項訂單就有很大購買量。旦增格西的藏香大部分被拉薩的寺廟訂購,索朗羅布的藏香也被玉樹的活佛幾乎全部訂購,吞巴鄉合作社的藏香也大多被寺廟和當地民眾購買做供佛所用。
據調查,現如今的藏香銷售,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批發與零售,區內銷售與區外銷售,國內銷售與國外銷售,漢人銷售與藏人銷售,實體店銷售與網上銷售等,筆者將另外行文介紹。
二、藏香制作技藝的變遷
藏族同胞多會把藏香用在禮佛拜佛或與佛教祭祀活動相關的場合,也有在家居生活中使用的。近年來,藏香在西藏當地民眾生活中的使用逐漸變得普遍起來,根據筆者的調查,多數藏族民眾家中設有佛堂,幾乎每天都會上香拜佛,在喪禮儀式中也會大量使用藏香。而來自外地的游客比較青睞于藏香所具有的“促進睡眠”“促進消化”“驅除異味”等功效,根據筆者了解,有少部分游客會把在西藏所購藏香帶回去點燃,大多游客會把藏香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筆者以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藏香的使用場合發生了變化,雖然仍以佛教祭祀活動為主,但其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尤其在居家養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隨著藏香在藏漢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合逐漸擴大,藏香的市場需求量大幅增加,傳統家庭作坊的手工制作模式逐漸無力滿足消費者的大量需求,這就為機器大生產的出現帶來了契機。據田野調查,現代藏香的制作已脫離傳統的純手工制作技藝,而部分或全部使用機器替代手工,大大提高了藏香的生產效率,同時也為內地漢族藏香制作者的進入提供了契機。
(一)真假藏香
根據調查,吞巴合作社和吞巴鄉藏香制作散戶中銷售的藏香質量,一般要高于旅游景區的藏香質量,有些旅游景區的商人會銷售一些添加了化學香料的藏香。這些添加化學香料的藏香有時是在中藥成分上偷工減料制作而成,多被秉持傳統藏香制作技藝的藝人所詬病。據藏香藝人介紹,藏香市場上個別“非藏族”銷售的藏香,存在“造假”現象:即不使用藏香的傳統制作技藝,有些在原材料上動了手腳,有些在工藝流程上改動很大,有些在藏香的功效上也大做文章,諸如此類的變化,并不為傳統藏香制作者所接受。
藏香市場上之所以出現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假現象,表面上看來似乎源于個別商人的不良職業倫理道德,根本原因恐怕還是要追溯到市場利益層面上來。這與筆者曾調查的K地①①為了保護當地年畫制作者的隱私,這里使用字母代替。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一樣,出于巨大商業利益的誘惑,木版年畫制作者千方百計地迎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觀和消費觀,從而在木版年畫的體裁、題材、色彩、制作等方面大作改動,在利益面前,木版年畫的本來面目即使被改動得面目全非,他們也無動于衷。藏香制作層面上的混亂現象,顯然還沒有如此嚴重,但真假藏香已初露端倪,相關主體——制作者群體、銷售者群體、管理者群體、研究者群體都應該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手工與機器
擠香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手工操作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要想將香擠得筆直,不是一天兩天便能學成,這是一門需要力度和巧勁的手藝。吞巴景區內現場制作藏香的藝人桑珠老人全神貫注地擠香,雖技術嫻熟仍擔心因與筆者聊天而出現擠香環節的失誤,這便是手工與機器的重要區別之一。手工藏香的個性和溫暖與機器藏香的標準和冰冷形成鮮明的對比。
根據田野調查,現在的尼木縣吞達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內地購得制香機器,他們很快學會了機器制香方法。筆者在2015年7月中旬的調查中得知,當地政府又為吞巴鄉民眾購得一批新機器,很快便會投入使用。筆者在很多村民家里看到了磨制和攪拌原材料的現代化設備,吞巴合作社的次仁諾杰非常嫻熟地為筆者演示了幾種制香機器的具體使用方法,合作社的藏香制作者們及當地村民早已對這些制香機器習以為常,他們對機器制作的藏香幾乎不表示任何疑慮。機器的引入已給藏香的手工制作技藝帶來不小沖擊,隨著掌握這門手藝的老人逐漸離去,掌握傳統藏香制作技藝的藝人將越來越少,這門古老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情形不容樂觀。但是,部分藏香藝人依然守護著藏香制作的古老技藝,他們沒有完全棄藏香的手工制作而不顧,多采用機器與手工相結合的制作方法。根據田野調查,不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香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存在上述問題,吞巴鄉的其他文化遺產資源在傳承和利用的過程中,也沒能很好地做到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不可否認,文化遺產可以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但是開發必須尊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開發的方向與“度”都需要慎重掌握。筆者以為,任何一個參與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群體都要明確:文化遺產開發的前提和關鍵是保護,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原則,追求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性別結構
根據藏香老藝人的講述,傳統手工藏香的制作,一般沒有女性群體的參與,這與藏香用于宗教場合有關。由于傳統觀念中女性不潔身份的定位,使其在潔凈的宗教場合處于不在場狀態,更處于失語的地位。但筆者在2015年7月中旬的田野調查中,卻見到了完全不同的場景:吞巴鄉吞達村合作社的空地上,一位中年婦女正在熟練地包扎晾曬好的藏香,女性已成為藏香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據調查,吞達村不少婦女多力所能及地參與到藏香的制作過程中,婦女從事的多為多對體力要求不高的輕活,如晾曬和捆扎藏香等。另外,拉薩市的藏香專賣店里,許多女性以銷售員的身份積極參與到藏香產業中,既有漢族女性,也有藏族和回族女性。
導致性別結構變遷的因素很多,這與內地女性進藏參與藏香開發過程有關,與女性整體社會地位的提高有關,也與西藏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但筆者堅信,藏香制作過程中參與者性別結構的變遷,從根本上表明藏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尊重和提高,彰顯了藏香傳承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現象也從側面體現出藏香的傳承主體對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逐漸明確,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到藏香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以及藏香這門傳統技藝的宣傳與推廣工作中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藏香傳承主體都具有傳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并不是所有藏香傳承主體都對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有明確認識。據調查,少部分參與藏香技藝傳承的傳承主體,其出發點是對高額經濟利益的追求。如何有效調動藏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擺在相關政府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余論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增大,尼木吞巴藏香的制作工藝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上文所述,在磨制、攪拌、成型、包裝等環節,都出現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的現象。部分或全部使用機器替代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確大大提高了藏香的生產效率,有助于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但也對傳統制香技藝的傳承帶來了挑戰,似乎有悖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保護理念。筆者堅持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始終都應該把保護放在開發之前,“非遺”的核心內涵最需要受到重視、保護與傳承。喪失了核心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開發,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要想真正做到藏香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針對目前西藏區情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
(一)需要加大研究隊伍的建設。這里所講的研究隊伍包括各級藏香技藝的傳承人、相關管理人員和專門的研究人員等。這就需要為研究隊伍提供一定的工作場所,如傳習所和研究機構的建設等,還需要有計劃地對相關工作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爭取人員編制,建設專門的保護機構。另外,要與高校密切合作,開設“非遺”相關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二)需要提高認識,增加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香制作技藝保護傳承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是領導的重視和足夠的經費投入。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部門要提高在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認識,從機構建設、經費保障和專門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各級財政部門要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足夠的經費支持,同時也鼓勵企業和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力所能及的協助。總之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尋求更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
(三)需要加大法律保護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2月15日頒布,于同年6月1日執行。《西藏自治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辦法》也于2014年6月1日起實施,這在法律保護方面給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香制作技藝較大的政策支持。既然如此,法律保護力度何須還要加強?原因有二:一是上述法律的具體實施力度略顯不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實踐中往往被忽視;二是更加具體且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故在法律保護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 扎呷.西藏傳統民族手工藝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235.
[2] 張鷹.生活習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4-177.
[責任編輯: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