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銀南
【摘要】在當今大數據時代,人們更加依賴對各種信息與數據的統計、分析與處理,更加感受到數學知識在高端科技,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重要性,數學科學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使數學教育在各種類型與層次的教育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根據當下高職學生現有數學基礎知識的情況,就高職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情分析;素質教育;應用意識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是指:“大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在大學階段及其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標是大學生的個體素質的不斷完善、和諧和臻美”。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包括“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據此高職數學教育應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詮釋世界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進行高職數學素質教育。以下是本人對高職數學素質教育的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正確理解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專業技能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也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類型是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層次是高等教育;高教性體現在:高職教育必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屬性,注重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關注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職教性體現在:重視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做好學情分析
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職業高中的畢業生和普通高考中考分較低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這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差,數學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弱。歷次數學考試及升學考試中數學的失敗,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陰影,使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恐懼感。基礎差和恐懼心理,使學生的學習潛力無法發揮,數學學習阻力加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使之從高度抽象、枯燥呆板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再現其與人類文明各個方面豐富多彩的聯系。要將數學在專業領域、生活領域,以及在社會服務與實踐領域中的典型應用轉化為教學案例,通過課程內容的加工與再創造,使高職數學課程能夠融入專業、走進生活、服務社會、支撐發展,還要創設教學情境的和搭建實踐平臺。要通過理實結合、基于問題的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開發利用,走出傳統、封閉的課堂思維,將數學文化的建構、傳承與發揚,從“他組織”走向“自組織”,從而改變高職生對數學課程敬而遠之的狀況。
三、把握高職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
(一)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位一體: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社會需求,語言交流。四個能力:基本運算,邏輯思維,空間形式,數學建模。四個層次:知識觀念,創新能力,思維品質,科學語言。
(二)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
全體性原則,全面性原則,主體原則,發展性原則。
(三)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數學學科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素質,數學思維能力素質和其他素質
數學學科素質:主要有學科知識,科學語言和科學觀念。數學思想方法素質:是指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與理解;數學思維方法的挖掘、歸納、整理和系統化;現代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數學思維能力素質:主要是指思維模式與方法;思維品質和習慣;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他素質:包括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審美意識與能力;數學辯證思想;數學史學觀念及數學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作用的初步認識。
(四)數學素質教育培養模式
以思想方法教學為主線,把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方法進行挖掘、歸納和總結,實現知識的有機聯系。將知識系統化而非碎片化,幫助總結指導應用。以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制定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計劃;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分析思維與直覺思維相結合;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相結合;注重創新能力訓練與培養。以滲透審美,心理和文化素質教育為手段。穿插引進數學史學知識,挖掘審美內容與文化內涵;注重心理素質(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四、注重數學應用意識培養
(一)數學應用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強調的基本能力之一。數學應用是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中介與橋梁,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有明確的規定;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了解數學思維與工程思維的區別與聯系:數學思維具有抽象性,精確性,深入性;而工程思維則有具象性,近似性,綜合性;顯然,數學思維與工程思維都是邏輯的客觀思辯。
(三)理解顯性數學與隱性數學。顯性數學:重要的數學事實,基本的數學概念,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技能;隱性數學:具有數學元認知作用的各種數學思想意識,具有智能價值的數學思維能力,具有人格構建作用的各種數學品質。
(四)由學情和專業分析確定知識體系:不是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知識體系要隨學生數學基礎和所學專業情況進行調整。數學模型和數學實驗是知識體系中的元素:數學應用滯后于或遠遠滯后于數學發現和發明;數學建模思想和數學實驗方法要融入知識體系之中。
(五)確定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課程模式。如建模型課程;探究式課題學習;微應用的課題;閱讀材料式的小課題研究等。
總之,在高職數學教育過程中,應由傳統的數學教學向現代的數學素質教育轉變。克服數學素質教育的狹義性,根據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由學情分析和專業分析決定課程的知識體系,實施適合學生的數學教育。改變純粹的學數學為做數學,把數學建模思想和數學實驗方法融入教學知識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孝理.論高等數學課程內容教學與課程體系的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科學學報,2007,(1)
[2]張娜,教以致用,學以致用——強化應用為目的的高等數學“實例教學”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