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摘要: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價值鏈,除了其具有的技術優勢外,許多最終產品的消費市場也都靠近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后重建完成后,大部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己經被滿足,人們開始越來越關心他們所消費的產品。當前國際價值鏈,正從對貿易增加值的核算研究轉到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新一代貿易投資政策應用,并延伸至投資、創新、勞工技能、環保等邊境后政策領域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趨勢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0-01
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價值鏈的概念指的是由地理分散,但處于一個經濟網絡中的主體所采取的與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銷售、以及終端使用的所有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活動。它包括與產品支持相關的活動以及一系列可以增加產品或者服務潛在價值的活動。因此,對于全球價值鏈框架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交易,不僅對生產型企業,對于服務型企業都大有幫助(Gereffi & Fernandez-Stark, 2010)。國際分工從按產品分工轉變成為跨國界的按要素分工,從產業間水平分工轉變為價值鏈分工,這是一種國際分工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背景。很多學者關注到了這一經濟現象:產品制造過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環節被分散到不同國家進行,全球生產價值鏈切片式地分布于若干個生產環節,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概括,主要的術語包括:外包、生產地分離、片段化、產品內分工、中間品貿易、垂直專業化、價值鏈分離、任務貿易(tasks trading)等。國內學者常常采用產品價值鏈分工、垂直專業化、產品內分工、要素分工、全球生產網絡等。僅從研究內容上看是可以相互吸收的,但是正如金芳(2004)所言,垂直專業化分工和以前的國際垂直分工容易混淆;要素分工可能讓人誤解為各國分工生產不同的要素,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新古典的要素稟賦;產品內分工,把價值鏈分工局限在了有形產品的范圍內;而產品價值鏈分工可能發生在一國國內,也可以跨越國界。鑒于此,很多學者將這一現象稱為全球價值鏈分工。
2010年,WTO發出 《世界制造倡議》,呼吁從全球價值鏈角度改進國際貿易統計方法,關注各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增加值含量。隨后,WTO正式倡議運用貿易增加值統計來彌補傳統貿易統計方法的缺陷。希望通過貿易增加值統計指標來反映當今世界貿易產品的“世界制造”特性,更全面客觀評估全球價值鏈條件下世界貿易的分布、平衡、利益分配的真實情況,校正認識誤差,改善全球經濟貿易治理。在此背景下,關于貿易增加值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在全球范圍內迅速開展起來。OECD、WTO、UNCTAD 等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將全球價值鏈和貿易增加值核算作為研究重點,以期在相關政策和國際規則制定中占領先機。上述各國際組織經相互交流或共同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投入產出方法研究貿易增加值的共識,使貿易增加值計算方法得到很大完善,目前國際上已形成了若干相關數據庫。比如,OECD/WTO的全球投入產出數據庫和全球價值鏈與貿易增加值數據庫,美國的全球貿易分析數據庫,日本的投入產出數據庫,UNCTAD覆蓋全球 187個國家、500個產業的全球價值鏈數據庫。
隨著相關數據庫建設的快速推進,當前國際上對全球價值鏈研究重點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從對貿易增加值的核算研究轉到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新一代貿易投資政策應用,并延伸至投資、創新、勞工技能、環保等邊境后政策領域,重點有六個方面。
第一,新一代貿易政策。特別是如何在全球各國間推動進一步降低中間品稅率、如何消除非關稅壁壘。比如,WTO在貿易數據之外重點關注的,首先集中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等領域,《信息技術協定》 擴圍談判就是其中一個實踐。歐盟已將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貿易政策應用在自貿區談判方面。
第二,新一代投資政策。許多研究機構認為,全球價值鏈合作水平的提升將進一步帶動全球跨國投資,而全球跨國投資的發展又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價值鏈合作水平。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將進一步崛起,從而對全球投資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為此,UNCTAD 準備在貿易增加值核算基礎上研發新一代投資政策框架,建立能夠促進跨國投資可持續增長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為投資法、雙邊投資協定、自貿區構建模板。OECD則提出要將企業異質性加入全球價值鏈分析,區分出能夠帶來高質量工作崗位、高附加值收入的外資企業,用于指導一國引資政策的制定。
第三,創新政策。OECD 等國際組織普遍認為,創新對于一國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至關重要。特別是知識資本 (Knowledge Based Capital) 與創新緊密相關,對于價值鏈提升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從知識產權保護、大數據、技能與培訓以及研發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提升創新水平的政策,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第四,勞工技能政策。全球價值鏈提升過程中,科技的作用固然重要,但由于價值鏈攀升與勞動者技能相互影響,勞動者技能熟練程度對價值鏈攀升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因此,如何研究區分出全球價值鏈中高技能、低技能的分布環節,制定有利于不同技能水平發展的政策,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
第五,現代產業政策。OECD 認為,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現代產業政策應該“先關紅燈,再開綠燈”,即先檢查并消除行業進入障礙,再考慮出臺支持性政策。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時如何做到政策目標明確、易于評估、企業與政府分擔風險、設立政策退出機制、制定政策時為未來競爭者留有空間,同樣需要各國認真研究。
第六,綜合性政策。全球價值鏈研究已經超越了貿易增加值數據和價值鏈本身,價值鏈背后的支撐因素開始進入研究視野,前面提到的創新、勞工技能水平、基礎設施建設、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環保等,影響到一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全球價值鏈將不同地區、行業、政府部門深度連接,政策研究要通盤考慮貿易政策和非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等) 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曹明福,李樹民.全球價值鏈分工:從國家比較優勢到世界比較優勢[J].世界經濟研究,2006,(11).
[2]曹東溟,董雪林.創新主體倫理訴求錯位解析——我國技術創新系統運行低效析因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0):15-19.
[3]陳戰波,朱喜安.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5. (3):32-36.
[4]翟翠霞,王海軍.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內涵及建設思路再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103-106.
[5]崔煥金,劉傳庚.全球價值鏈驅動型產業結構演進機理研究[J].經濟學家,2012,10: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