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媒介生態格局經歷著深刻而廣泛的變革。本文以“看度”客戶端為例,淺談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近年來在發展新媒體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成果,闡述了城市廣播電視臺如何利用自身優勢與國家政策、產業環境、實際情況相結合來發展新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 媒體融合 商業模式 功能模塊 智能采編系統 內容共享系統 產業發展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成都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資金、技術、人力等先天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成都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成都臺)新媒體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成都臺自2009年啟動新媒體發展戰略以來,大力推進城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發展生態體系的建設進程。2011年,更是將新媒體業務劃歸臺全資控股企業成都廣電視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行市場化運營。該公司自2011年至今連續五年盈利,2015年實現收入近1億元,利潤1000余萬元,公司團隊人數已有170余人,吸引了全國200多家媒體機構實地調研。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劃時代的變革與創新。隨著Web4.0時代的到來,信息共享與共建、知識傳承與分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完成奠定了技術、信息與知識等多方面的支持。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發展呈現出不斷沖突但又相互融合的態勢。
那么,什么是新媒體?我認為,網站和移動客戶端是渠道、是產品,不是新媒體。新媒體不僅僅指技術,更包括與新的內容生產流程和產業鏈相結合的新的商業模式,而技術只是實現商業模式和產品的手段,是基礎承載的平臺。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新媒體與傳統的廣播電視產業以及宣傳工作相聯系,將新媒體嵌入產業鏈。媒體融合事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依賴于新媒體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資源整合、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新媒體要與市場及用戶相結合、與產業和技術相結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而成都手機報4G版“看度”就是這樣做的。
2014年10月31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管,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成都市網絡新聞信息中心與成都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的“看度”移動客戶端上線,并運營至今。在我看來,“看度”的成功秘訣是商業模式為核心,輔以新技術。“看度”自上線至今,一直圍繞“成都入口”的定位和成都臺提出來的“構建新型城市公共服務傳播體”的目標在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廣告收入只占到整體收入的不到2%。很多來到成都臺調研的城市臺都提到自己雖然上線了網站和客戶端,但還是在原來廣告加活動的模式里保持運轉,這算不上真正的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應該是對具體商業模式思考之后提出來的媒體融合。
一個客戶端絕不應單純地把廣播電視內容裝進去,應該裝更多的應用和服務模塊,一個模塊可能比客戶端大得多。我們全臺一千多臺服務器在支撐“看度”,因為“看度”的任何一個功能模塊都比客戶端還大。客戶端無非是手機上可用的一個插件,而調用背后的模塊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看度”的整體運營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看度”的首要任務一定是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傳和輿論引導。“看度”有一個相對獨立的運營部門,突破傳統采編形態,轉內容生產為產品化綜合運營。同時,我們自主研發了很多系統集成商不可能提供出來的基于大數據的智能采編系統和內容共享系統,大大提高了采編效率。
“看度”第二個定位是應急發布。應急發布并不僅僅是傳統廣播電視的任務,新媒體也可以通過電子地圖、語音提示、文字圖像等方式給用戶傳達應急信息。
“看度”第三個定位是互動橋梁,新媒體一定強調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互動性。
“看度”第四個定位是立足產業,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代表了豐富的產業鏈。2013年成都電臺提出了“構建新型城市綜合服務傳播體”的戰略目標,其宗旨是“影響成都每一天”。這句話該怎么理解?我認為:第一個就是對黨委政府的服務,第二就是對公眾的服務,而對黨委政府的服務里面還有便民服務、宣傳服務等,這些都會形成產業鏈。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喉舌”之一的城市臺,擁有內容生產、信息播出安全、視聽許可政策等優勢,無疑在建設“智慧城市”中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隨之而來的還有新的商業合作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融合產業鏈的形成,以及利用新的信息網絡技術,跨越地域和行業拓展新的傳播和服務領域,建立新媒體全方位融合生態體系。
經過六年多的發展,成都臺已擁有全媒體內容采、編、審、播、分發和全流程管理的“云”服務平臺,集數據分析、輿情分析、智能采編、個性推薦、信息管控和應急響應于一體的輿情大數據管理平臺,具備覆蓋全球、高頻發、大流量連續推送能力的內容分發網絡,擁有虛擬化的云服務器集群1000余臺,數據存儲空間500余T,三個數據交換中心總出口帶寬10G以上,構建了行業領先的技術支撐與云服務能力。利用這些優勢,面向各級黨政機構、企業集團和廣電同行廣泛開展了平臺建設、產品運營、宣傳策劃及活動執行、大數據及輿情服務等各類新媒體傳播和技術服務。目前服務機構已達30余家,積極參與到了黨委政府“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大型企業集團的新媒體綜合運營服務中,并獲得了連續性收入,而這也正是“看度”能夠保持持續運營的關鍵。
目前看來,“看度”雖然初步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取得了一定影響力,但媒體融合畢竟是一個大課題,“看度”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前進。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