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 要]課堂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加強師生的知識與情感溝通,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在英語課堂中,關注課堂提問,才能有效提升課堂質量。
[關鍵詞]小學英語 有效提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30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谟⒄Z課堂中,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催化劑,是師生間進行交流的一種主要形式。有研究表明:目前,小學英語多達80%的課堂時間被用于師生之間的提問和回答,教師的提問能力,所問問題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活動的展開,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達成有效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和方法。
一、低效課堂提問的原因
低效課堂提問的現象屢屢存在,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1.問題設計不精準,明知故問
在英語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習慣性地問一些不需要學生多加思考的問題,我們常常會聽到教師這樣的提問:“Are you ready?”“Can you understand?”“Do you like singing?”“Can you spell it?”一般情況下,學生為了迎合老師,脫口而出:“Yes!”實際上,這些問題只是通過直觀的手法呈現了語言存在的形式和意義,并沒有在語言中傳達出有意義的信息,學生只是停留在鸚鵡學舌的階段。而教師對于學生的答案并不關心,這樣既不促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形成“口頭禪”。
2.問題指向不明確,追問低效
在英語的語篇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來處理文本,這些問題常常圍繞著who,where,what開展,當關注的重點“在哪里”“是什么”“做什么”“和誰”解決后,教師往往只用一些簡單的問題進行追問,而且有相當質量的提問引出的答語僅僅是Yes或No。一般情況下,教師為了能夠順利地銜接到下一個環節,也會提出類似“Yes or No”之類的問題,而學生不僅不需要思考,有時甚至沒有明確教師問題的目的,就快速地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乍一看,學生的回答令教師滿意,課堂也很熱鬧,實際上這些低效的追問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容易埋下教學隱患。因此,教師必須權衡這些問題在課堂中所占的比重,使課堂提問能夠更科學、更高效地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
3.問題層次不鮮明,浮于表面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落實到平常的英語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因材施教。在課堂中,教師不能只關注那些學習優秀的學生,也要關注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不能只關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學生,也要關心那些安靜的學生,給予他們關注或眼神的鼓勵。課堂上,教師提問對象的選擇要“點面結合”,這就要求教師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英語課本的話題多,種類全。如在談論話題季節時,教師常常會提問學生:“Do you like…?”學生:“Yes,I do. / No,I dont.”接著教師提問:“Which season do you like?”學生:“I like….”其實,對于這樣的問題而言,班級中絕大部分學生是能夠回答的,不少教師害怕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嘗試,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性,同時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上述問題的存在,造成英語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這就需要我們從“有效提問”著手,進行研究探討。有效的課堂提問,既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學習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特定的語言結構,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等。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提問,使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發揮最大的作用,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巧設橋梁,新舊結合
優質提問是順利連接課堂各個環節的臺階,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源泉,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橋梁”。而“橋梁式提問”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適當地提問,引發學生聯想起舊知識。當學生引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時,就會在這些知識中搭建起一座無形的橋梁,從而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要注重新舊知識的結合。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的提問尤為重要,需要精心設計,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搭建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梁,為學生創設有效的英語學習情境。在低年級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歌謠、猜謎、游戲等方式吸引學生,營造氛圍,適時提問,喚起舊知,導出新知,層層遞進,為導出新知鋪墊。
譯林版英語(下同)三年級下冊Unit5《How old are you?》的第一課時是Story time。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聽懂、會說、會讀數詞eleven,twelve及禮物類的單詞;能聽懂、會說、會讀日常交際用語“How old are you?”及其回答“Im…”復習數詞one~ten。數詞的學習必須放在句子中去操練鞏固,而句子的熟練運用離不開數詞。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相輔相成,層層遞進的。
上課伊始,教師運用了一首英文兒歌《Ten little Indians》熱身,接著出示十個小印第安人的圖片復習one~ten這幾個數詞,教師提問:“How many Indians are there?”同學們能夠輕松地說出“Ten!”。在此基礎上,教師說:“Lets count the Indians!”學生能夠按照順序數數。接著,教師出示有著不同數量物體的圖片,通過提問“How many?”打亂數字順序讓學生快速反應,其中通過圖片,引出新知eleven和twelve。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問題,悄無聲息地引導學生完成了從順序說到打亂順序快速反應,再到學習新授單詞eleven和twelve幾個依次提升的任務。這些問題,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既復習了舊知,也時刻為新知服務。
2.讀前設問,激發興趣
小學英語閱讀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造就自主閱讀者。在閱讀課上,怎樣處理語篇至關重要。其中,讀前設問扮演著重要角色。如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8的Story time板塊主要圍繞主題“dolls”談論各自洋娃娃的特征時,語言點比較零散。教師并沒有急著進入語篇本身,而是通過向學生提問題,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向學生提問,讓學生猜一猜文中提到的洋娃娃是什么樣子的,即“Please guess whats the doll like.”學生的腦海中會呈現出他們所希望洋娃娃的樣子,學生的興趣點一觸即發,紛紛舉手發問:“Is his nose big?”“Is she beautiful?”“Are his eyes black?”“Are his ears small?”……
在讀前提問這些問題,為后面的語篇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在閱讀前已經對文章中的主角產生了期待,這種預設,使得語篇教學充滿著趣味性。
三、提升課堂提問的質量
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在英語課堂中,更要關注課堂提問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1.利用追問,反饋情況
教師運用提問來反饋學生的回答也是一種反饋方法。教師提問的方法是多樣的,如追問、反問、轉問等。其中,追問學生可以拓展思路,引發思考。例如,在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Seasons》中,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追問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教師也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T:I like winter.Do you like winter?
S:Yes,I do. / No,I dont.(一般學生)
T: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S: I like…(后進生)
T:Why?
S:Its hot.I can eat ice cream.
Its cold.I like skating.(優等生)
教師的追問層層遞進,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2.自主發問,啟發思維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教師在課堂上應避免“滿堂問”,“滿堂問”其實是“滿堂灌”的翻版,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這與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是相悖的。同時,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給學生表現和提問的機會。
如,在三年級下冊Unit 7《On the farm》中,在復習Story time時,教師讓學生課后把心目中的農場圖畫下來,同時,上課時展示并請學生提問農場里的東西,以此來鞏固復習這一板塊的主要知識點。學生通過提問“Is this / that…?”“Are these / those…?”“What is this / that?”“What are these / those?”復習了重要的知識點,通過自主思考和提問,描繪出了學生心目中的農場的樣子。因此,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提問,能激發他們的思考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的探索活動。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能夠加強師生的知識與情感溝通,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師生間產生了心靈的共鳴,為之后的語言實踐奠定了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林曉輝.有效提問綻放課堂精彩[M].《小學教學研究》.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包雅靜.《小學時代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09.
[3] 余文君.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M].《中小學教學研究》,遼寧:遼寧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2011.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