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霞
數學學習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數學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并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多問為什么,是提升能力的第一要素。數學并不完全依靠量的積累,有時要求學生多動腦,數學中的題海戰術只會疲憊人心,如果把其中的題型都掰開揉碎,其實題目出來出去沒有什么本質變化。本文將從以下幾點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和研究。
一、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價值
小學生普遍自理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很容易依賴他人。在數學學習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們講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問為什么、怎樣理解它。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會迎難而上。在19世紀,達爾文質疑上帝造物這一說法,當時遭到了不少封建勢力、權貴、教會的否定、指責、懷疑、嘲笑甚至是迫害,達爾文仍然堅信著自己的懷疑,經過大量的研究,達爾文終于成功地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并提出《物種起源》這一巨著,引起了巨大反響,給自己的質疑打了個有力的翻身仗。進化論的思想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從達爾文身上看出我們要敢于提出質疑。
二、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意識引導
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創建一個比較和諧的環境,不能給學生一種“老師很可怕我不敢提問”的印象,注重從意識層面來引導學生。例如寒暑假作業習題本后面都會有答案,教師叮囑大家要自己寫,答案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有的學生算一道數學題算了很久終于把答案算了出來,結果核對答案發現并不是努力算出的結果。學生多數會想,答案怎么可能出錯呢,毫不猶豫地改成了書后的答案。學習不可以抱殘守缺,真正的答案要靠自己探尋,要始終保持一顆善于問為什么的心,不能照搬就抄。還有諸如此類的學生,比如教師黑板上筆記寫錯了沒有人指出,覺得教師即為權威,大家認為教師寫的就是正確結果,到了考試大家不假思索地將“正確答案”寫在了試卷上,信心滿滿地交了卷,考卷發下來讓學生懊悔至極,試問大家真的會了么,還是輸在質疑上了。教師要做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提問環境,不能讓學生對于發問產生恐懼,師者授業解惑,學生對于學習方面的提問,必定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還有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生提問時保持耐心,教師有了講解的熱情,學生們更愿意向教師提問了,才會間接地提升學生們的質疑能力。
三、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實踐開展
小學生接觸數學本來就是一頭霧水,真正到提問的環節時多數學生會表現出有口難開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思考并提出問題,這將會更好地引導學生產生問題。以應用題題型為例,一項工程甲乙合作8天完成,甲丙合作10天完成,乙丙合作15天完成,今由甲乙丙三人合作幾天完成?小學生對這種題型都會有一點抵觸,因為固定思維教給學生們一項工程必須有具體的數量,教師先提問:效率的公式怎么求?(回答:總工程除以天數),學生會問到總工程怎么表示,教師先讓大家設未知數,如果分別設甲單獨做x天完成,乙單獨做y天完成,丙單獨做z天完成,還要設一個工程總量k,可以列方程k/x+k/y=k/12,學生們驚奇地發現k可以約掉,也就是說可以設為一,教師給出結論,在題目中不是具體表達的工程總數可以用單位一表示,不用局限于具體數字的表示,學生有問可不可以不設未知數,這樣會不會更簡單?教師回答當然簡單,有同學們來解答,很快學生們根據前面列方程組的經驗,列出來式子,將題用另一種方法解出。教師引導式提問使得學生們也發現了相應的問題,鞏固了知識,增加了對數學題的熱愛。
學生們的質疑點有時過于淺顯,缺乏根據,往往提問還未開始,問題就不攻自破,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提問,優化學生提問方式,使提問變得有意義。首先,讀懂字面意義,讀懂每個知識點,學會聯想,有時候用已有的經驗來設想某個問題,來聯系新的知識才能由舊的知識發現新問題,教師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把舊知識與新知識相聯系。其次,提問要有事實依據。學生不僅要在已有知識層面上推陳出新,還要有依據,讓自己的問答有理有據,不能憑空捏造,要求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多讀課外書籍,根據平常積累的知識再做深層面的發問。細節決定命運,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把自己不會的問題都記錄下來,找出答案,每周定期總結這些小的問題,發現小問題所在的問題點,長此以往積累,將會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問題解決方案。
質疑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一項重大能力,只有提出疑問并努力解決它,才會推動學習腳步的進步,才會有新發現,墨守成規只會一成不變。因此,我們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鼓勵學生質疑,幫助學生提問,結合實際,有效地促進學生質疑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