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琴
小學時期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極為關鍵的時期,因此,語文老師在保證學生正常的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也需要適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小學時期就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實踐表明,定期組織歌詠比賽,學生的語文詞匯、語感和對語文學習的情感比未參加同學有很大提高,對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意義重大。
一、題材多樣。豐富語文詞匯
小學生在熱情洋溢地準備參加歌詠比賽的過程中,必然積極準備各種素材。例如,學生在準備《燕子》作為歌詠題材時,必然首先將本篇文章的內容熟記于心,在熟記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已經將一些優美詞語的牢牢掌握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逐漸使學生的語文詞匯量漸漸升高,對優美句子的總結使學生的語言鑒賞力一路攀升。《燕子》第一段對燕子的外形描寫時用到這樣的詞匯“湊”,將燕子這個美麗、靈巧的小動物形象描述為烏黑羽毛、輕快翅膀、剪刀似尾巴的組合體。一個“湊”字,將燕子俊俏的外形描寫得活靈活現。“湊”字同時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賦予了燕子人的感情色彩,仿佛燕子惹人喜愛的外形是經過精挑細選后才得到的,因此將作者對燕子由衷的喜愛貼切到位地表達出來。
小學生在把該文作為歌詠比賽的素材進行背誦時,必然能將這一類的詞匯熟記于心,長此以往,學生的詞匯積累量便迅速攀升。
二、重復誦讀,強化母語語感
語文不單純是考試的一門功課,更是一門語言——我們的母語。對語言的學習,不能單純依靠上課時間的識字習意,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反復應用。而在老師組織的歌詠比賽中,各位學生一展風采,通過對所歌詠素材的頌唱,學生的語文語感伴隨著提高。經過參賽,學生語文語感逐漸形成。
例如:學生在準備將《火燒云》作為歌詠題材時,在確定把該文作為歌詠比賽的素材后,必然在已對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該文進行反復地誦讀。反復誦讀的過程同時小學生的語感同時也在形成。而良好的語文語感則是小學生學好語文必須具備的素質。例如:學生在誦讀《火燒云》一文時,文章在描寫到火燒云變化極多時,用到了“紅彤彤的”“金燦燦的”“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等,這一系列對火燒云顏色描寫的詞句集中用到此處,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押韻,又將火燒云的變化多端和絢麗多彩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通過對這類語句的反復誦讀,學生的語文語感逐漸培養起來,逐步形成一種語文思維能力。待學生自己遇到需要對顏色予以描寫的語句時,頭腦中的語文思維會指引著學生用非常精準和恰到好處的語文語言描述出來。比如,描述彩虹的五彩斑斕的色彩時,可以用:雨過天晴的懸崖邊出現了一座金色的天橋,半透明、微紅色、淡褐色,時隱時現,如美麗仙子的彩色綢帶,飄灑在天際。
通過語文語感的養成,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就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許多優美的詞句盡在學生腦子里,信手拈來就是一篇好文章。理解這一重要意義后,小學語文老師就更應該組織歌詠比賽,并在歌詠比賽中對學生予以恰當的指導,加速小學生語文語感的形成。
三、形式多樣。增加由衷熱愛
無數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讓他們過早承受過重的壓力,長期來看是對學生極為不利的。因此,作為一種具有融娛樂、競技和學習為一身的歌詠比賽,在增加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長學生的知識才干方面就具有了其他活動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例如:在學習《小壁虎找尾巴》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讓學生分組扮演文章中出現的人物,通過對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分類,使學生隨著劇情的發展,充滿感情地參與其中。在小壁虎尾巴斷了的時候,學生跟著一起悲傷和焦慮,當它每一次向別的動物提出借尾巴,最后又一次次碰壁的時候,小學生的心情也和坐過山車似地追尋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然而,在最后小壁虎驚奇地發現自己又長出新的小尾巴的時候,小學生跟著懸掛起來的心,終于落了下來,破涕為笑。通過這種形式的活動,將原本枯燥的課本知識通過形式的轉化,轉化為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樂趣的歌詠素材。小學生通過參與類似的活動,在各種形式不斷應用語文的同時,活動的趣味性必然產生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由衷的喜愛。
通過老師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語文課本上的不再是干癟的漢字,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動故事。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逐漸會對語文產生由衷的熱愛。
總之,歌詠比賽以其多樣的題材,豐富了語文詞匯;以其重復誦讀的特點,強化了母語語感;以其多樣的形式,增加了學生的熱愛;以其豐富的感情,流露出真情實感。因此,有理由相信,適時在小學組織歌詠比賽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