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芹
[摘 要]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結合學生生活展開學習,能較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形成重要的教學支撐力量。結合情境、結合內容、結合活動,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出發,能夠快速貼近學生生活認知基礎,激活科學課堂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科學 生活化 鏈接 情境 興趣 認知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74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注小學生對周圍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教師要建立教學生活化意識,對教學設計展開多元結合,幫助學生建立生活認知來學習科學,利用對生活認知地積累提升科學學習效率,滿足科學教學的多維需求,為學生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創造良好條件。
一、結合情境,激活學生生活認知
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為科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有效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認知積累,如果教師能夠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中,自然能給學生營造認知生活、體驗生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的氛圍。教師通過列舉生活案例、展示生活畫面進行課堂演繹,都可以創設生活學習體驗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主動性。特別是多媒體介入課堂教學之后,教師能將生動的圖片、視頻、動畫等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帶來視覺上與聽覺上的感受,形成重要的激發力量。
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時,我先拿出一把梳子,在頭上梳了幾下,然后將梳子靠近碎紙屑,讓學生觀察并得出這些碎紙屑被梳子吸附起來的結論后。我再讓學生用塑料棒在衣服上摩擦幾下后,將摩擦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觀察有什么現象。學生學習興趣瞬間被點燃,渴望找到更多材料進行驗證。實驗后,我再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后,我再給出結論:這是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當物體帶上電荷之后,就會產生電流,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我接著問:“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有的學生說夜晚脫毛衣時看到火星,還能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響,有的學生說有時伸手開門有觸電的感覺。
本節課,我先利用小實驗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在實驗操作中喚醒了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我再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靜電現象的實例,學生很快就找到親身感受的生活中的案例,課堂學習效果自然較好。
二、結合內容,調動學生生活思維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生活展開多元調查,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改變教材學習內容,以提升教材適合度。開放教學內容、引入學生生活內容,促使學生學習思維與教材內容的有效對接,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
科學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感知體驗中。如在教學《導體與絕緣體》時,本課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導體和絕緣體的相關概念,于是,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材料進行操作。我給學生準備了實驗材料有塑料瓶、紙板、碎布、玻璃、鉛筆、鐵絲、鋁絲、木片、硬幣、橡皮、手帕等。通過實驗驗證,學生對導體、絕緣體有了初步認知,并總結出導體、絕緣體相關定義。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用于相關實驗,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感知體驗。在實驗操作中,教師讓學生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導體、絕緣體相關概念。電路、導體、絕緣體等是學生生活常見的事物,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可以快速地形成學習認知。
三、結合活動,貼近學生生活體驗
小學科學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在具體操作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設置更豐富的實踐內容,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形成學習認知。學生認知與教材內容有聯系也有差異,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以提升課堂實踐活動的匹配度。科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鮮活與生動的,只有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驗內容,才能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油菜花開了》一課時,為了給學生以更直觀的感知,我讓學生從家里找來鮮花,學生參與度很高,上課時,不少學生都帶來了鮮花。我讓學生觀察這些鮮花,區分其根、莖、葉、花、果等,并用放大鏡對這些鮮花進行觀察,區分花萼、花瓣、花蕊等,最后我讓學生對這些鮮花進行解剖,并觀察鮮花內部結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課堂學習氣氛濃烈。雖然錯過了油菜花,但是讓學生觀察其他鮮花,也能給學生帶來樂趣。這樣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順利掌握相關認知創造良好條件。教師針對教學實際需要展開教學優化活動,體現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教學設計優化度較好。
科學與小學生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學生生活認知學習科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科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太多契合點,教師要努力去發現、探討,把鮮活的生活認知與教材內容進行完美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科學的意義,使科學課堂呈現生命活力。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