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郡梅
摘 要: “微時代”的大門的開啟使得微課這種短小精悍的課程視頻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為微課提供了較為成熟的技術條件,大學生對智能設備的依賴讓微課的推廣環境業已具備。“微課”的發展已成必然。高等教育應抓住微課發展這一契機,繼續深化改革,整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 微課 智能設備 信息技術 教育技術
2009年,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國興起,開啟了“微時代”的大門,而后微信以其互動性與參與性強和信息傳播非常迅速的特點而崛起,短時間內速度地抓住了大量消費群體,尤其是年輕一代。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微課”這一帶有明顯信息時代烙印的事物在中國興起,2011年,國內“微課”研究開始,2013年進入發力階段,各種形式的微課培訓和制作比賽在全國范圍內鋪開,無疑,“微課”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
一、關于“微課”
何為“微課”?它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針對化學課程提出的60秒課程,包括總體介紹、解釋說明、舉例分析三個部分。另外,1995年英國T.P.Kee提出學生應該掌握核心概念以應對快速增長的學科知識與交叉學科的融合,學會進行“精煉的、具備良好的邏輯結構且包含一定數量的例子的一分鐘演講”。隨后,國外對微課下了定義:“微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基于某個簡要明確的主題或關鍵概念為教學內容,通過聲頻或視頻音像錄制的六十秒課程①。
目前,國內對微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概念的界定上沒有達成共識。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師胡鐵生作為國內首位“微課”實踐研究者,對微課下了定義:“微課”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
盡管“微課”在概念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其“微”的特征卻是被大眾所認可的?!拔ⅰ钡奶卣魇沟谩拔⒄n”短小、精悍,一節“微課”的視頻時間被限定在10分鐘以內,并以5-7分鐘為佳,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它符合人的精神集中能力在10分鐘左右會逐漸減弱的特點,相對于傳統的40或45分鐘一節課的教學課例,它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優勢;微課容量小,通常為幾十兆甚至幾兆,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移動學習、反思,使得碎片化的時間得以充分利用;微課重點突出,針對性強: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教學內容更加精簡,方便學習者聚焦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擾。
我國微課發展的技術條件業已成熟,在高校發展的環境已經具備。雖然我國教育信息化總體程度還比較低,但在知識、信息、通信的時代,信息化程度的發展速度非??臁D壳埃⒄n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先決條件業已成熟:我們已經具有較好的移動終端設備諸如各式電腦和各種智能手機,并且有移動互聯網的支持,智能終端設備使用方便,觀看流暢。
通過對Z校200名大學生的隨機調查中發現,93.5%的同學因為智能手機便于攜帶,既可以通過無線網絡上網,又可以使用移動數據而天天使用,目前智能手機系統使用最多的是安卓和蘋果,都能很好地支持上網。超過70%的同學每天使用手機在3小時以上,這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人達到5小時以上。在受調查的學生中,有111人認為智能手機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具有強大的學習功能,可以實現“碎片化”的學習而不再局限于課本。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智能手機使用率高,依賴性強,已然成為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使得“微課”通過學生手中的移動職能設備,隨時隨地提供學習的環境已經比較成熟。
二、微課對高校課程教育的影響
微課因為產生的背景和特點,必將為高校教育帶來一場顯著的教育改革。
(一)以“微課”為契機,繼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教育要現代化,需要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來武裝,使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等逐步提高到現代世界的先進水平。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技術的出現,促使教育必須從傳統邁向現代,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裝備、師資隊伍和教育管理上都實現現代化。
要實現此戰略目標,必須繼續深入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綱要指出:要“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共享”,強調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來,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持續增溫,素質教育不斷發展,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因此,各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越來越多的高校著手進行改革,多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被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高校教育仍然存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素質教育推進緩慢,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的問題;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成為高校自身生存發展和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高校要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教育發展方式轉變和教育體制改革對人才培養帶來的新挑戰,更新教育觀念,培養適應社會和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拔⒄n”的出現無疑可以為這場改革添磚加瓦。
(二)以“微課”為契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微課”改變的是以往教師課堂講授新課學生課后練習這種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流程為:教師課上講授知識,學生課下通過練習消化并內化知識。有了微課,課堂教學流程變為:學生課前用微課視頻來預習新課,并進行練習,然后從中發現問題。到了課堂上,學生將變成課堂的主體,由學生引導課堂,教師答疑解惑,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著眼于能力培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種學習模式更符合未來教育的發展,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即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微課展示的是教學的閃光點,在教學環節中,有利于重難點突破,學生觀看微課,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及延伸。借助網絡平臺互動,跨越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為學生終身學習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學生課下通過“微課”學習之后,要求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在課上答疑解惑,上課方式變得更靈活,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積極的專業精神、豐富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等。
在教師專業水平發展上,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因此,從教師自身角度來講,需要不斷學習(增強學習意識,利用書本、網絡進行學習),不斷研討(與同事、名師、專家進行研討),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提高經驗認識水平”和“強化教學反思能力”這兩個方面實現教師理論素養的專業化。教師的教學經驗應該建立在學科理論的高度上,熟悉學科理論演進的同時還必須站在學科發展前沿,對本學科的發展趨勢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到運籌帷幄并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本著正確的教育態度,帶著教育的自覺性,不斷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學關鍵性問題和瓶頸性問題,領悟教育的真諦,提高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
從學校的管理方面來講,應鼓勵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教研機制,指導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計劃,創造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環境:學校的管理目標要與教師個人價值和近遠期利益等內容相關,具有較強的激勵力,對教師的考核可以采取靈活的形式,尤其應該重視教學效果,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通過科研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作基礎。學校要積極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氛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教師優化人際關系的能力,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形成互補的專業化發展。鼓勵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進修,提倡人性化的管理,傾聽教師心聲,建立學習型教師團隊。
(三)以“微課”為契機,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注重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是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學方法的統一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思維方式和個性的培養。微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網絡學習,幫助學生及時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微課內容少,自學情況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和評價,效果立竿見影;學生通過微課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實現按需學習。這種注重學思結合,參與式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供豐富的微課視頻,但不要硬性規定學習的內容和順序,讓學生自主針對薄弱環節進行學習,并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解決。如此的教學方法,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又能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方面,能收到比傳統課堂式講解教學更好的效果。
(四)以“微課”為契機,整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早已不是新鮮事,計算機網絡技術能促進師生之間的通訊與溝通,多媒體技術在視覺上提供一些能表現真實世界現象的事件和故事,學生能用這些事件進行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的活動,它們的使用讓傳統課堂變得更生動。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潛在可能性,為當代教育理論提供許多實現的途徑。教育工作者應當正確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功能特點,科學而有效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基礎課程的教學相結合、相融合。
為了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如何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學習者,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值得深思?!拔⒄n”的出現能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結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在教學發展中開辟嶄新道路。運用微課可以服務課堂,提升課堂,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
三、結語
高等教育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適應并能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需要加大力度。微課作為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學習方式,勢必會為高校教育的改革帶來機遇并向傳統課堂提出挑戰。利用微課的優點,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已然成了課堂改革的發展趨勢,并將帶來積極的影響。
注釋:
①Educause.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 [EB/OL.].http://www.educause.edu/library/resources/7-thio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lectures.2013-04-12
②林來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探討.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70210
參考文獻:
[1]葉大鵬.“微”時代之微課發展意義及存在問題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第33卷第12期:135-138.
[2]龍鎮.微課來了打破傳統課堂的框框——訪微課實踐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師胡鐵生[N].廣東科技報,2013年2月1日第005版.
[3]胡鐵生等.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04:36-42.
[4]劉桂花.微課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0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