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萍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學生閱讀的實踐活動。教師要改變教學傳統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讀識字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大量識字非常重要。識字活動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學生的情緒總是比較消極和被動。如果一味地“滿堂灌”,那么學生不僅識字效率低,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依照漢字的規律,讓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方法學習。
1.營造良好的氛圍,多種識字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運用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如直觀演示法、多媒體演示法、字理講解法、奇思妙想法、兒歌記憶法、自編謎語法……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識字認字。也可以根據語文園地里學生熟悉的古詩,讓他們自主學習,讀背古詩,既達到識字效果,又豐富語言、積累語言。
2.關注身邊,主動識字。
有意識地注意生活中遇到的漢字,使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留心生活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識字,主動運用語文知識。讓學生間相互交流,說說自己學會哪些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交流自己識字的心得經驗,最后結合有關練習,認一認,讀一讀,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識字積極性。
二、合作交流
“合作與交流”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充分讀書、自讀識字的基礎上,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1.交流識字。
組織學生交流識字。交流識字的方法很多,如:小老師檢查讀生字、同位互相檢查讀生字,讀課文檢查生字等,在這一環節有很多有趣的方式。
(1)表演法
在教學過程中如遇到抽象的、難解的生字,可讓學生運用身體的部位、面部表情。如在學習“搖、推、擺、掛、找”等字時,引導學生創造合適的動作表情進行表演,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記住這些字。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不但記得牢,而且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
(2)故事法
引導學生看字形編故事,幫助記憶,不僅生動有趣,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游”字,右邊部分易寫成“放”,可以編故事:一群孩子來游泳館,游泳館的房頂是透明的,可以看見藍藍的天空,游泳池是方方的,孩子們游得真開心。方,子,房頂,提醒學生游字的部件組成,錯誤率便低了。
(3)游戲法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用游戲備受學生的青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可采用:編順口溜、猜謎語、找朋友、給字娃娃找家、摘蘋果、開火車等。玩游戲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享受到知識的樂趣,從內心激發學習的愿望,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2.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后,可引導學生發表見解,在交流中提高認識。這里的閱讀是教師指導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過程。對于低年級孩子不要求他們用十分精練的語言概括課文的內容,可引導學生一步步說課文的內容。
三、品讀領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應變“教學”為“導學”。比如在教學《小鷹學飛》時,要分步驟、多環節地引導學生學習,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和方法,再說出三次學飛中,小鷹、老鷹都有怎樣的反應,為什么有這樣的反應,然后小組討論回答,也可獨立思考回答。關鍵在于引導,把握好“度”。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注意把學生思維往“小鷹學飛”上引導,緊緊圍繞主題,那么課文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指導學生“學”,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對課文中的“空白”部分創造性地補充,形成獨特的見解。
1.關注教材。
品讀課文環節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段加以領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哪些詞語、句子、段落是課文的重點,也就是說需要老師胸中有書。教師沉下心來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都了然于胸,并對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都清楚明,在教學中才能發揮相應的引導作用。
2.關注學生。
一節語文課堂教學的成敗與否,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對它感興趣,是否樂學、愛學。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對學習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與追求,興趣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相關能力的強烈欲望。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往往與教師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法有緊密的聯系。這樣的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關注教法。
對于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我們倡導多讀少講,但并不是提倡一點不講,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重復地讀,而不關注讀的層次和深度,不關注讀的意義和進步?!耙龑А焙汀爸笇А保瑥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的事情,而且是一定要做事情,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應當引領學生走向文本,讓學生有層次地讀,從讀通到讀懂,從讀懂到生情,與文本進行對話,把每一次閱讀都當做一次閱讀能力提升的契機。
四、鞏固延伸
課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本身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教師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1.字、詞、句、段的積累和應用。
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不同處理,不必面面俱到,以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宜,不增加負擔。在現有的基礎上,以組詞、造句等形式進行。
2.課文內容的拓展延伸。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有的問題不必在課上完成,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自己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