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靜
摘 要: 對于線索較明顯的課文,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引領學生沿著文本線索,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語段,培養學生的感悟、欣賞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感悟能力 表達方式
感悟,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閱讀的一個目的和結果。感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感悟這一行為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鍛煉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為此,教師要將感悟能力的培養植根于有效的閱讀活動中,以真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從研究題目入手,引發學生閱讀期待
眼睛如同一扇窗口,透過人的眼睛可以窺測到人物的心理活動,而題目則好比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可以深入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精神品質。好的題目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讓讀者產生迫切閱讀的心理。閱讀課上的導入環節,就可以從研究題目入手,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邁開閱讀活動的第一步。
比如教學《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筆者就是先從研究題目開始完成導入任務的。筆者要求學生反復讀題目,并突出其中的“最后”一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讀了這個題目之后,你頭腦中產生怎樣的問題?于是,學生經過思考之后提出了如下問題:課文是寫誰最后的姿勢?“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作者描寫“最后的姿勢”目的是什么?“最后的姿勢”蘊含著怎樣的意義?……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很簡單,讀了課文就會知道,像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樣;而有的問題則有一定難度,需要用心研讀課文才能找到答案,像后面兩個問題就是這樣。面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要進行梳理、歸類,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只要用心閱讀、感悟,就會找到。至此,學生心中迸發了閱讀熱情,產生了探究問題答案的動力。總之,問題來源于學生,教師要“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帶著問題自主閱讀,積極探究,然后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分享,達成共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沿著文本線索,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語段
線索好比是一根紅線始終貫穿在文本之中,有了線索文章才有條理,主題才更集中、突出。對于線索較明顯的課文,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沿著文本線索,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語段,培養學生感悟、欣賞能力。
比如《最后的姿勢》一文,譚千秋的姿勢就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也是作者著力描寫的一個精彩內容。課文一共三次描寫譚千秋最后的姿勢,它好比電影中一個精彩的“特寫鏡頭”,通過反復呈現、定格,才能給觀眾(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瞄準描寫姿勢的語句,來大做文章,作好文章,借此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筆者執教《最后的姿勢》第2課時,就圍繞文章的線索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觸摸文本語言:“課文緊扣題目,三次描寫了譚千秋的姿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認真讀一讀,想一相,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描寫這一姿勢的?其用意是什么?”通過潛心閱讀,學生在第6、8、11三個自然段中找到關于姿勢描寫的句子。然后筆者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每一次描寫姿勢的用意,爾后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匯報,達成共識:第一次是正面描寫譚千秋保護學生時的動作,體現譚千秋在災難突然降臨的時刻毅然決然地選擇;第二次是借救援人員的口講述譚千秋遇難時令人震撼的樣子,意在突出他死得悲壯,死得偉大,讓人永生難忘;第三次描寫則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慨,充滿對英雄的贊美,這一句點明了文題,與題目相互照應。這三處關于姿勢的描寫貫穿全文,理解這三句話的不同含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線索設計核心問題,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文本重點內容。
三、探究構思與寫法之妙,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閱讀一篇文章既要關注內容與思想,又要關注表達形式,二者不可偏廢。“內容與思想”即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表達怎樣的主旨?“表達形式”包括文章的構思、各種寫法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關注表達形式,就是要引導學生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等問題。弄清了構思與寫法之妙,并借鑒運用到習作中,表達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比如《最后的姿勢》一文在表達形式上就體現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二是運用伏筆作好鋪墊;三是畫龍點睛的寫法。該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立體地再現了英雄人物的品質,使得譚千秋這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并活生生地站在讀者面前。課堂上教師就要抓住這一很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品味、賞析。尤其是抓住課文第6、7、8三個自然段中所引用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話語,引導學生閱讀、感悟,讀出自己眼中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的內涵。教學該文最后一段則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畫龍點睛的語段,是對上文的總結,更巧妙的是借用譚千秋這個英雄人物姓名中的“千秋”二字,作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高度概括,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這就是作者寫法上的高明之處。
關于伏筆,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該文第3自然段時,就將如下一個問題拋給了學生:“有人說這一自然段是多余的可以刪除,你認為他的說法對嗎?為什么?”通過交流、討論,學生達成了共識:這一段寫的是譚千秋老師的“言傳”,展現譚老師崇高的思想境界,為他在災難降臨的時刻毅然作出死的選擇埋下了伏筆,作好了鋪墊,讓人覺得譚老師的英雄壯舉,不是偶然的,而是跟他的人生追求和為他人著想的價值觀是分不開的。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自然就懂得伏筆與鋪墊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隨意將對文本的感悟和解讀強加給學生,而要將自主閱讀與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激發學生自主感悟與發表言論的熱情,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