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芬
摘要:初中物理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其中類比法、在教學中深入滲透函數思想法,和注重物理量物理意義的教學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觸類旁通,整體掌握、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
關鍵詞:類比法函數思想物理概念;物理意義
中圖分類號:G54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60-01
祖國的中醫理論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通暢身體就舒服,經絡不通身體就會鬧各種毛病,我認為物理教學有點像中醫大夫給病人看病,通過學習,學生能熟練應用物理物理規律概念解決問題才算作通,才有能力有信心將科學服務于人類,實現自己的價值。為此,筆者在教學一線實踐中積累了些許做法,現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要善于使用類比法教學
類比法教學,有助于學生借助已經掌握的認知結構,快速理解新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熱容的教學
比熱容是描述物質容熱本領(吸熱能力)的物理量,這是教學的難點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采用類比的辦法效果會好的多,筆者在教學中這樣處理:物質吸熱的一般表現是溫度升高,容器中注入液體的表現是容器中液面升高,容器有容納液體的本領,物質相應的具有容納熱量的本領。甲乙兩個柱形容器中液面升高相同的高度,乙容器容納的液體多,所以乙容器的容納本領強,甲容器的容納本領弱,與之相對應的,通過實驗發現質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溫度,水吸收的熱量多,那么水容納熱量的本領更強。這樣處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容熱本領(吸熱能力)的意義,容熱本領(吸熱能力)不取決于吸多少熱,而是取決于物質種類,就像容器容納本領不取決于容納多少液體而是取決于容器本身。
2.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內在聯系
初中物理中的運動和力的關系,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是學生學習最困難的兩個知識點,即使在綜合復習中,仍然有很多學生對于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出現反復波動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是,首次接觸就因沒有站到函數的角度來理解這兩條關系,二是,在復習過程中沒有用聯系類比的方法加以歸納總結,導致對兩個知識點的掌握始終處于混沌狀態。筆者經過多輪的教學實踐發現,如果讓學生嘗試用聯系類比的方法研究理解這兩條關系,效果令人欣慰。具體可以這樣理解:運動和力的關系,力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動力因素,物體的慣性可以理解為阻礙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阻力因素,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的效果(運動狀態變化的快慢)取決于這兩個因素的“較量”結果;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電壓是促使導體中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動力因素,電阻是導體對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形成電流的阻力因素,導體中電流的大小取決于這兩個因素的“較量”結果。這樣來處理問題,至少可以保證學生能從定性的角度理解這兩條關系,為定量計算和分析解決綜合問題奠定基礎。
二、在教學中要深入滲透函數思想
物理世界中的現象總是遵守一定的邏輯關系,總是存在因果關系的,而函數正是反映量與量之間的因果聯系的,物理教學不能離開這種思想,這也正是很多學生覺得物理難學的原因之一,所以筆者認為在物理教學中必須深入滲透函數思想。
光的反射定律是八年級學生首次接觸的一條重要定律,雖然學生沒有接觸過函數,但是在教學中必須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絕非只講二者的等量關系,還有一層重要關系是反射角取決于入射角,(折射定律也是如此)初步讓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的決定與被決定關系,為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也為數學上的函數教學積累了一個生動的模型,有利于函數學習。
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沒注意強調力是原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是結果的因果關系;在應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只會機械套公式計算,不會靈活應用的原因也是在教學中學生沒有深刻理解,電壓、電阻是原因,電流時結果,電流隨著電壓電阻變化,而非電壓與電流成正比。
這種思想,在中考題中也經常出現,一些探究類考題經常研究某一物理量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讓學生使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決定關系,并寫出結論,若不注意因果函數關系,決定關系可能搞錯而丟分,所以無論從考試角度講,還是從學生認識世界的角度講,都應該注意在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
三、概念教學要重視物理量物理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中要有意強調每個物理量的意義,只有物理量的意義理解了,才能掌握量與量之間的本質聯系,才能靈活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描述本領類的物理量,學生最難掌握,例如比熱容、燃料的熱值等,學生往往不注意控制條件,把吸熱多少等同于物質的容熱本領;不注意控制燃料完全燃燒的質量而認為熱值與燃料燃燒的質量有關;又如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學生易忽略控制做功時間,而認為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描述有效利用率的機械效率效率和熱機效率,學生往往理不清有效利用的是哪部分,而導致判斷或計算失誤等等。這類型的物理量的教學,應該先呈現一個物理事實,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描述這一物理事實,從而引出物理量來描述,有利于學生從物理意義的角度理解這一物理量。例如,機械效率的教學筆者是這樣展開的:
第一步:給出任務,把重1000牛的物體,豎直向上提升2米的高度。
第二步:給出兩個滑輪組,甲滑輪組的動滑輪重100牛,乙滑輪組動滑輪重200牛。
第三步:忽略繩重和摩擦,分別計算提升物體做的功和對動滑輪做的功。
第四步:分析判斷使用那套滑輪組性能更優越,小組合作分析如何定量表示這種優越性?
第五步: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
這樣處理,學生能從根本上把握機械效率的概念,靈活應用概念分析解決問題。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點滴做法,管中窺豹,懇請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準格爾旗第九中學)
參考文獻:
[1]2011年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2]人教版2012教育部審定八年級上下冊和2013教育部審定九年級全一冊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