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以人為設計的中心,在設計活動中把“人”作為設計過程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的最終目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為人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適的生活方式。而更高層面上是使作品賦予其社會和歷史意義,使設計改變生活。“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理念就是緊緊圍繞滿足“人”而展開的,它使產品設計中已被遺忘的人的需求、情感、名族文化傳統,以及對于自然材料的欣賞等再次得以實現。
【關鍵詞】:產品設計;以人為本;功能與形式;文化傳統
“以人為本”是現代西方人本思潮的哲學思想。以實物形式體現“以人為本”先進理念的是來源于三千年前的西周。“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以人為設計的中心,從人的觀點出發來思考一切事物,將“人”作為一切設計的本源與核心目的。如今“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的情況下,就開始追求精神滿足。
1、傳統設計藝術中產品設計“以人文本”的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自古以來就貫穿于設計師的思想之中。例如漢代在工藝美術設計上,就取得了功能和形式的統一。漢代的銅器多安置把手,既可美觀又以便于使用者的安全提拿。銅燈既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又可拆卸,易清洗,消煙除塵保護環境,亦可作為裝飾品。而漆器中的多子套盒,充分考慮節省空間容積。這些設計構思都是極為巧妙獨特的,充分考慮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漢代的青銅燈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例如:漢代的青銅燈具《長信宮燈》造型惟妙惟肖且做工精細優美。功能設計也十分巧妙,宮女右手寬大的衣袖與整個銅燈的燈頂相通,形成了一個煙道,達到消煙除塵的目的。其將人的使用放在首位,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同時,并沒有影響其實用功能。長信宮燈在考慮設計問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并且在功能與形式的關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其所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人服務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通過設計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2、現代設計藝術中產品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同樣適用于今天的設計生活之中。在北歐五國中,芬蘭的工業設計深受世界各國好評,其設計發展與設計風格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有著很大的聯系。因為氣候寒冷,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中度過,使用芬蘭當地所生產的木材制作家具會給人一種親和感與安全感。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感受是芬蘭設計師最大的特點。在燈具的設計上,設計師們采用大直徑的圓筒屋頂照明燈,大直徑的圓筒燈即使在寒冷的深夜也可照亮整個房間。給人一種日不落的感受,給使用者帶來溫暖。
例如,著名的世界設計大師Aalto所設計的傳奇湖泊花瓶。其在玻璃制品的設計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其所設計的傳奇湖泊花瓶,又稱為“甘藍葉”玻璃花瓶。其在造型上,最大的突破來自改變了傳統的規規矩矩四方四正的產品外形,采用靈活多變的蜿蜒曲線。在材質上,采用最先進的玻璃成型技術,質地堅硬,材質透亮,透光度極好。使用綠色環保無污染的材料,不傷害使用者的身體也不污染環境,屬于綠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3、產品設計怎樣才能達到“以人文本”的設計理念
首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中應體現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統。在現代設計中許多產品的設計靈感和設計元素都來源于傳統文化之中。例如剪紙藝術在現代產品設計中就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在當代的設計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設計風格越來越相似,這使得各個設計師的設計風格變得大同小異,形成了一種模塊化,機械化,批量化的設計風格。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加入,會使得整個作品更加貼近現實的生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的設計生活提供許多的營養與靈感。中國想發展自己的設計,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就一定要立足于傳統文化,其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體現了“以人文本”設計風格的設計會被全世界所接納和喜愛。
其次,注重產品設計中產品的實用功能與其造型裝飾方面的比重。在設計中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功能而忽視形式的設計傾向,如德國的現代主義設計,其將產品的高質量,高性能和可靠性放在首位,缺乏將人的因素加入到設計考慮之中。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但卻忽略了精神上的享受。同時,設計中也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視功能的設計傾向。
最后,針對設計界已經提出的“綠色設計”“循環設計”“生態設計”“組合設計”的原則,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中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當今社會存在許多社會問題,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加劇等。這些原則的提出是希望通過設計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強調了設計的社會性,強調了設計要面向社會,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為社會設計,歸根到底還是為人的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
4、正確認識“為人類的利益而設計”
“為人類的利益設計”就是要求設計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現在設計理論界就有人提出“祿色設計”、“循環設計”、“健康設計”等原則。設計藝術的目的是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設計不僅僅是為那些貴族或者是上層人士所服務,而一味的追求華麗繁瑣,高貴奢華。更應該為廣大的普遍老百姓所服務,設計出簡潔實用,價廉物美的作品。甚至是一些被遺忘的大多數,如一些殘障人士,特殊人群等,更應該得到設計師的關注。
如美國的“有計劃的廢止制度”,在這種制度下雖然使汽車外形設計日漸豪華,但是在汽車的功能、質量、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卻長期得不到改進與提高。“有計劃的廢止制度”是樣式追隨市場的設計方式,在美國自身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環境的破壞。因此不斷受到環保人士的抨擊,也不被設計界的大部分設計師所推崇。設計不僅只為銷售者創造巨大的利益,迎合市場的需要,擴大市場,獲得經濟效益。也要關注社會,和人們的真實需要,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與有趣的生活條件與方式。這就是所謂的“為人類的利益設計”。
總結
設計藝術史中產品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存在是判定此設計好壞的標準,只有將“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時,這樣的設計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設計才能體現設計師的價值。“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可以體現在在人們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是一個大工程的設計,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改變。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真心實意的為人們的利益而創造,設計出來的產品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與愉悅,哪怕只是一個細微的改變也能改變世界。
【參考文獻】:
[1] 藤守堯聶振武.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M].南京出版社.
作者簡介:馮婧娟,1994.8.1,女,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產品)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