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 當代教育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作者認識到:只有通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進而進一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而新課堂實踐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以導學案創設情境、對比設問、故事引入、開展活動和現實功能五個方面闡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產生、調動、培養、鞏固策略。
關鍵詞: 新課堂理念 學習興趣 培養方式
一、新課堂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再現或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并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當屬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應用的資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圖片、影音資料等。如在講述《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時,可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一些片段,然后提問:“漢武帝即位時面臨的兩大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漢武帝要加強中央集權?”由于有了影音資料和以前的知識做基礎,學生很容易活躍起來,紛紛發表個人看法,這就為講解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并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對比設問,產生興趣
“善教者,必善問”。在歷史教學中巧妙地設置疑問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而通過對比設置疑問不僅能讓學生因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處而感到熟悉,更能因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產生落差感或驚奇感,教師可以對此加以引導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時,可以先從時間上將雅典實行民主的時間和中國進行比較:中國人開始知道“民主”這個詞是什么時候?(20世紀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向中國介紹民主和科學時中國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紀我們才開始接觸并為之奮斗的民主制卻早在2500年前的雅典就已經得到了實現,更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在處于21世紀的今天當世界各國大多還在實行代議制民主的時候,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卻已經實現全民參政的民主。雅典邁向民主的腳步之快、實現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驚嘆。這樣通過對比讓學生對雅典民主制有一種新奇感,從而有種探知究竟的欲望,此時教師加以引導: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樣產生的呢?在當時全民參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樣具體實施的呢?以此引出對雅典民主制度的學習。同樣,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時,可以通過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進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實質。
三、故事架橋,激發興趣
歷史是對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其自身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學習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學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主權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而且可以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課時可以用“酎金奪爵”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明漢武帝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可以用“南門立木”的故事說明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用“臥薪嘗膽”的故事表明越王立志雪恥的決心、用“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劉備愛惜人才最終使其占據西南一席之地等。通過故事架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趣,同時完成知識的傳授,何樂而不為?
四、設置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要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體驗。同樣,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同步完成自主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如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歷史謎語競猜、開展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中涉及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在就這個問題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大多積極參與但意見不一:有些學生側重于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認為他統一六國,結束長期以來的割據混戰,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學生側重于對秦始皇的批判,認為他殘暴,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不少亮點,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又如在《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課中涉及對李鴻章的評價問題,有人認為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喪權辱國,是賣國賊;又有人認為李鴻章只是政令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因此不能說他是賣國賊而應該說清政府是賣國政府;對這些歷史上沒有定論的人物,學生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很好的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即可,辯論后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
五、察往思來,鞏固興趣
歷史是已往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和現實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學習歷史時有必要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用歷史法則闡釋分析現實問題,使學生體會歷史對現實的指示功能和對未來的導向功能,進而培養他們用歷史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就當代學生而言,他們知識面廣,思想活躍,對當今的國內外大事比較關心,因此歷史教師應對他們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學會運用歷史知識闡釋現實問題,如在講述經濟史時會講到羅斯福新政,在講述羅斯福新政采取各項措施克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時候,就可以聯系我國借鑒“凱恩斯理論”所采取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培養并逐步增強其利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總之,新課堂理念下要突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新課程實驗的踐行者,每一位教師都應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求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