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鳳
摘要: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的活力。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生活實際;效率;興趣;內化
任何知識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學生在感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該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的活力。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實效性。
一、聯系生活實際,孕育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新知識前可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例如,在教學"利息"前,我讓學生做了兩項準備工作:一是到銀行存一次錢,二是調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別是多少。學生交頭接耳、躍躍欲試、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后,他們或邀同學,或邀父母,或獨立操作,興致盎然的完成了這一特殊的作業。上課的時候,學生紛紛帶來了他們的存單,還七嘴八舌的告訴我他們的發現:自己回家與父母以前的存單比較了一下,發現利率下調了;甚至還有同學告訴我他還計算了一下,發現存單上填寫的本息合計少了,是不是銀行弄錯了……這樣,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學公式化,又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聯系生活實際,使數學情境生活化
所謂情趣,就是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情境中去。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在沒有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心情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興趣,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我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通過學生的生活情境來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①說關系。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哥姐,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②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少歲數?(35)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5歲,那師幾歲呢?(40)40也是一個數量,那大5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③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通過這三個情境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要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
還有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筑物,讓學生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筑物,體會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在方格紙面出示意圖。假設圖書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2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正北方向500米處,醫院在學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處,車站在正西方向8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后,教師再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客觀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通過學生聽比較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欲望。
例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帶多少錢,才能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如此切身的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更是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的最佳途徑。
四、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時,我聯系學生50米賽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因為路程一定,所以時間與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甲與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們的時間比就是5:3;反之,如果兩人都跑5分鐘,這時時間一定,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這樣,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觀表象,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積一定,成反比例;一個因數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應用題訓練也應著眼于“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的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可先讓學生到操場上揀7個小石子,然后在畫有一個圓圈的桌上反復投擲并記錄每次投擲后圈內、外的石子數,從而使學生在游戲中感知和更新數的組成;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松樹高……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讓學生展開想向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學生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數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2]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
[3] 教師如何上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