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摘 要: 技校電工專業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必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同時實踐環節是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必不可少的階段。在信息時代,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也要改變。信息時代背景下,技校學生實踐指導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信息時代 實踐指導 三新理論
1.信息時代與信息時代下電工實踐特點與困境
信息時代的特征是以信息技術為主體。信息時代對于技校的老師來說,不只是使用多媒體、電腦聯聯網、下載課件,對于老師而言挑戰的壓力大大增加。在信息時代之前,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主要是老師的言傳身授,而信息時代的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變得廣泛,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因此老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來源。
電工專業既要動手能力強、能吃苦,又要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知識。相對于信息時代之前的電工實踐教育,更關注培養普通的勞動力,而不是一個合格的技術人員。在信息時代,要的不僅是勞動力,更要有文化有思想專業性比較強的專才,因此傳統實踐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學生,與社會需求有嚴重的脫節。
信息時代電工專業學生所接觸和學習的內容更廣更深,技校的電工專業學生,一年級就要學習專業課程,而他們所具備就是初中簡單的物理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必然導致對于實踐技能的懵然無措。信息時代很大程度上加強信息交流,但同樣也出現無效的信息交流。在龐雜的信息流中,不加以辨別地無限制吸收,就會導致信息接收的盲目。教與學是彼此的過程,老師的職責是引導,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擾項,給學生相對自由和潔凈的學習平臺。
如果電工專業忽視歷史傳承的基礎知識教育,偏重實踐模擬操作,必然導致學生的后勁不足,缺乏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模塊式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狀態,但恰恰忽略知識與技能的一貫性與傳承性,導致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脫軌,必然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此外,基礎知識起點過高,沒有結合學生的條件,缺乏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高估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
2.信息時代電工實踐指導老師的“三新理念”
信息時代對電工實踐教學的作用與反作用,我們應該積極審視信息時代給電工實踐指導帶來的問題。因此實訓指導老師必須有“三新理念”。
2.1新的思維方式。不斷發展的思維方式,不斷接受新的知識,伴隨環境的改變做好自我的內省。信息時代之前,由于社會環境的特殊要求,急需勞動力,因此對于培訓方式要求短平快。信息時代下電工專業很難有明確的界限劃分,電工的發展推動了計算機的進步,計算機技術引入車工、鉗工、焊工領域,原本涇渭分明的專業領域,就變得模糊起來。因此,我們面對的新的環境,必須改變故步自封的傳統理念,但不是簡單地將幾個專業模塊合并。新的思維并不是否定之前的思維方式,而是一種發展的思維,發展一般由外來力量的推動引發,適時順應社會化大趨勢,利用信息時代帶來的福利,結合自我原本就有的堅實基礎后盾,探索適合現當代教育理念與方式。
2.2新的視角。信息時代下的師生視角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知識來源不再單一,對于老師來說,當俯視教育不得不變成平視的時候,有些老師無法適應這種變化。信息時代,老師應該把自己處身與學習的狀態,以一種“溫故”的心態知新。前面談到電工專業有著自成體系的傳承性,不管其怎么發展,都無法脫離本身的經典線路,所以新的思維不能脫離老的知識,我們能夠改變的是如何將新與舊聯系并理清其中的脈絡,將其展現給學生。視角不一樣,視域中的風景自然也就不一樣,心態的變化同樣會引起眼中風景變得積極還是消極,相互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變得融洽和諧。
2.3新的方法。在新的思維引導下,新的視角所觀察到的問題與困境,利用網絡及教師本身多年的經驗優勢,在適當的機會給予學生適當的方法和引導,既要區別對待,又要聯系實際。作為電工專業來說,新的方法尤其重要,對于普通的初中畢業生來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動畫演示模塊可以簡潔明了地說清楚電流及其他專業術語的概念、意義原理及功用。當然,新的方法不僅僅是使用計算機簡單的模擬教學,主要是給學生一個平臺,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平臺,信息時代的實習指導教師不但要給以漁還要求指出魚的方位和地點。
3.不可避免的沖突——傳統與新環境下學生的交集
老師既要平易近人,又要有師尊師威。老師既教學,又要不斷地學習。面對不同的學生,教育方法也要不同。但是老師有自己的生活、情緒,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接受老師的決定和選擇,矛盾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學生經歷人生歷練的一部分。新環境下,學生會逃避到網絡,把自己的腦袋藏在不知道名字的信息網絡中,馳騁網絡游戲人生。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棒喝并且適時地糾正自己的觀點與方法,因此老師就是在學與舍的路上成長舍去;學生天生就是規矩的打破者,對于他們來說創新比守舊個別更好玩,學生就是與生俱來的擁有否定之否定的情懷,而這種情懷需要擁有良好的基礎作為鋪墊,才會走得更遠。
4.走得更遠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地變
信息時代下,老師不能解決學生的全部問題,唯一能夠做的是改變自己,不斷地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盡可能地為學生照亮腳下的道路。作為一名電工實訓指導老師,我傾向與抓基礎,研經典;用經典分析前沿熱點,以此吸引學生自己動手從而生活變得充實。唯一的不變就是不斷地變,適應才可以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姚志浩.加強電工電子實驗實訓體改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3.
[2]陳瑜.構建理工大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探索.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0.
[3]鄧永恒.提高中職電子電工的教學效果的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