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
自課程游戲化實施以來,我園全體教師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了春風化雨般的轉變,我們期待孩子們的一日生活能閃爍游戲的星光。因此,在“發現兒童”的基礎上,嘗試改變原來較為封閉、高控、整齊劃一的幼兒園一日活動組織與實施方式。
一、歡暢晨曲:晨間游戲的整合與開放
開心的晨間活動可以開啟孩子一天美好的心情,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對晨間戶外活動做了新的嘗試,采取了戶外混班體育活動方式:
1.合理規劃環境,設定戶外活動區域。
我們現有園舍已有18年,建園初的場地規劃已遠遠不能滿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需要,為此,我們想方設法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為孩子活動提供保障。利用現有跑道、木地板操場、小花園、樓頂平臺、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邊邊角角”,按每個場地的固定特征和優勢劃分戶外體育活動區域,投放合適的器械。
2.投放多種器械,實現材料開放多元。
我們研討了已有現成的材料如何為這個區服務,作為配套設施,還需要提供哪些新的材料,這些新材料如何發揮它們的作用,通過教研組讓教師了解每一件運動器械的用途、玩法、可開展的形式,從而有目的地利用這些器材組織和引導幼兒活動。
3.逐步推進混班方式,體現循序漸進原則。
首先是同齡混班形式,即同年級組幼兒打破班級界限在一起玩耍,通過“同齡混班”、“以強帶弱”的活動方式開展活動,幼兒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每個班級每個幼兒有自己的游戲牌,為了便于區分且老師觀察,各班級選用不同顏色的游戲牌。在同齡混班的情況下,逐步過渡到全園混班混齡體育鍛煉,讓所有孩子在相互交流、互助、模仿等活動中自主活動,從而達到混齡的目的。
二、體驗學習:集體活動的簡約與優化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集體活動不應被弱化,而應更加高效、有價值。我們對園本課程進行大刀闊斧的刪減和補充,淘汰以識記為主的課程,補充以往只隨機開展卻深受幼兒喜愛的課程,保留下來的課程進行以幼兒體驗與操作為先的修改,同時預留空白,以待幼兒生成。教師建構與選擇課程時注意以下三點:
1.在“周計劃”的課程背景下思考每天“一節課”的定位。
在思考“一節課”的定位時,不能就事論事、孤立地思考,而應放在整體課程的背景下考慮:考慮一周,甚至一個月課程的平衡問題。
2.思考“一節課”與“主題課程”的關系。
使集體教學充分體現推動主題學習的價值,使幼兒學習真正充滿自主、探索、發現的精神。
3.處理好“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的關系。
當教師設計、開展主題內容時,對該主題的“素材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甄別出哪些更適合動手操作學習(個別學習),哪些更適合語言交流學習(集體學習);哪些需要幼兒進行過程性探索、嘗試、體驗、發現學習(個別學習),哪些則更需要師幼共同碰撞、挑戰、分享、合作式學習(集體學習),等等。
因此,課程均以資源包形式呈現,這是為了兼顧不同梯次教師的需要,課程意識較強的老師,生成與調整的空間可以大一些,年輕教師可以先按資源包的推薦按序進行,各班級教師根據幼兒實際情況對資源包列出的菜單自選。
三、愉悅游戲:區域游戲的規范與豐富
一個高質量的區域應有清晰的目標,獨具吸引力和美感,能提供符合兒童發展水平、有趣、可互動的豐富材料,讓孩子們感到在向他們發出學習邀請。我們在活動室內部游戲區域設計上確立了區域游戲設置的核心要素:
1.有策略地分區。
每個班級區域數量和種類因各活動室的空間、班級人數、兒童年齡及教師的興趣而不同,但是每個班都不少于5到6個。設計區域布局時,重點考慮以下三個要素:1.活動室的固定特征;2.區域的動靜性質;3.如何使用相鄰區域中的材料。固定特征如自然光線、盥洗室的位置等,圖書區選擇班級中光線最好的地方,偏安一隅,周圍區域要相對安靜;美工區、沙水區最好毗鄰水源;建構區遠離走動路線;吵鬧的音樂律動區最好放在戶外或與其他安靜區域相隔較遠的地方。
2.有效運用選擇面板。
使用選擇面板能夠讓孩子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計劃,并且告訴兒童:自己做選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有的選擇面板上,老師隱含了人數的限制規則,避免因為材料有限而造成的矛盾。
3.區域的使用規則。
教師和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和程序,讓孩子的游戲更有內在條理性。為使制訂的規則便于孩子記憶及執行,我們將它物化成“規則提示牌”和收放材料的標志對應牌。教育契機無處不在。
4.區域的材料展示。
材料展示應該觸手可及、引人注目且便于幼兒獨立使用該空間。通過研討,我們嘗試這樣的做法:每個區域不少于3個收納架或收納柜,分別盛放本區域的基礎材料,與課程聯結的材料,幼兒的作品等,為了便于幼兒使用,所有材料均放在開放的矮架上陳列整齊并貼上標簽。
四、快樂生活:自主管理與自我服務
為了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并參與幼兒園管理,我們設立了兒童參與幼兒園管理與維護的小組活動,即“小幫廚”、“小園丁”、“小小維修工”、“小小清潔工”、“小小志愿者”及“小小沙水匠”六個小組。
小幫廚:參與幼兒園膳食管理,幫助食堂的阿姨擇菜、分發早午點;小園丁:和園丁爺爺一起為小花松土、施肥,為小樹澆水、修剪枯葉;小維修工:和門衛高大大一起修理損壞的小椅子、小床;小清潔工:和保育員阿姨一起清洗小毛巾、紗布、桌布等;小小志愿者:根據幼兒園的節慶活動等隨機生成活動,如端午節大班的哥哥姐姐編制了蛋網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小小沙水匠:在沙水池中玩耍游戲,并做好沙水池的清潔及每天及時用油布遮擋沙池的任務……這些游戲任務的開設使孩子知道每一天都有很多成人在為他們的成長努力工作,在懂得感恩的同時擁有溫暖的歸屬感,樂意為維護我們的幼兒園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們期待:讓孩子們在更為低結構、更具差異性的一日活動中自然“游離”與“伸展”的權利。我們祈盼:我們的教育可以讓孩子成為孩子,讓他們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