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福云


摘要:在低產毛竹林中采用幾種常見的撫育措施進行了試驗,對應用效果的差異顯著性進行了檢驗分析,結果表明:翻土后施肥對立竹增長量和胸徑生長的效果顯著;其次是翻土、全鋤;在立地條件較好的低產毛竹林中,只要堅持調整竹林結構,并每年全鋤一次,即可達到豐產竹林標準,這是一種經濟適用的低產毛竹林改造成豐產林的培育措施。
關鍵詞:撫育措施;低產毛竹林;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S7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1-0105-02
1 引言
連城縣地處龍巖市西部,毛竹林資源豐富,為了發(fā)展竹業(yè),提高毛竹林的經濟效益,從2009年開始,筆者在連城縣四堡鄉(xiāng)臘坑村建立試驗基地,從改善竹林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入手,通過對低產毛竹林采取全面鋤草、全面翻土、施肥,及以全面劈草作為對照的不同撫育措施進行生產對比試驗,以探索該縣低產毛竹林改造最有效、適用的措施,從而更好地指導全縣竹農搞好竹業(yè)生產,提高竹林的經濟效益,發(fā)展清流縣竹業(yè)。
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該試驗地位于四堡鄉(xiāng)臘坑村的003林班,進行試驗的一共是01大班以及1小班,地名為尤桐排,總的種植面積達到了74畝,該地的地形為丘陵地,其海拔高為379.5 m,該地區(qū)的年均降雨量保持在1900 mm,而年平均氣溫則為17.8 ℃,其中全年的無霜期為250 d,年平均的相對濕度為80%;該試驗區(qū)的土壤表現為沙質的紅壤,土層厚,腐殖質層中,肥力為中等;該區(qū)覆蓋生長的草本植物主要有芒箕等。2009年的秋季在進行改造之前調查了該竹林的平均立竹量為98株/畝,該片竹林的平均胸徑為7.8 cm,林分的平均均勻度為3.2、整齊度為4.0左右,根據相關數據以及參照標準判斷該片竹林屬于低產的毛竹林。
3 試驗設計與調查研究方法
3.1 試驗設計
將試驗地劃分為四組具體情況如下:對照CK-只對竹林進行全面的劈草處理;A處理-對竹林全面劈草,鋤去雜草、灌木,伐除老小病竹;B處理-對竹林全面翻土,深度15~20 cm,挖除冬竹及灌木蔸;C處理-對竹林全面翻土(深度15~20 cm) 挖除冬竹及灌木蔸后施肥,施肥方法為在翻土后沿等高線開施肥溝(溝深10~15 cm)均勻施尿素30 kg/畝,施肥后蓋土[1]。
試驗采用隨機排列,設置3個重復(立地均為Ⅱ類地),共12個試驗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1畝,同一區(qū)組均選擇在同一坡面上,且每個小區(qū)在坡面上、中、下各設一個。小區(qū)之間間隔10~15 m,并在小區(qū)四周開設50 cm×40 cm的隔離溝,以利區(qū)別。
3.2 調查研究方法
根據要求,對每個試驗小區(qū)的立竹量、胸徑等進行逐侏實測。記載地形、植被、土壤因子等。并按以下公式分別計算竹林的均勻度(E)、整齊度(U)、E=N/n、U=D/D,式中N、D、 n、D分別代表平均株數、平均胸徑及相應的標準差[2]。
4 結果與分析
4.1 調查結果分析
該試驗從2009年10月進行各撫育改造,以后每年進行一次全面劈草撫育及調查立竹株數、胸徑等有關數據,2013年10月進行全面調查,然后分別計算出各處理改造后的平均數據值如表1。
從表1可看出,不同的撫育措施對立竹增長量,年均胸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F>F0.05差異顯著,即不同撫育措施的平均胸徑有顯著差異。由表2方差分析得知,Sw2=0.126,相應的自由度為fw=8,現在組數a=4,以危險率a=4.53,根據q表查的其所對應的D值為D=0.93,代表著顯著差異性。
從以上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撫育措施對立竹的增加量、平均胸徑雖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只有深翻施肥這一改造措施所產生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3]。
4.2 竹林質量分析
4.2.1 立竹密度
立竹密度是毛竹林分群體結構及其衡量經濟指標最基本的數量牲值之一。表1表明:對照和A、B、C三種處理,通過改造及3年的留筍養(yǎng)竹,立竹數均達至150株/畝以上,基本達到毛竹豐產林培育技術的指標要求。其中:改造后比改造前增長率最高的是翻土施肥達121.8%,其次是翻土75.8%和鋤草56.9%,最差的是對照46.6%。雖然不同的改造措施的立竹數存在差異,但僅有翻土施肥比對照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4]。
4.2.2 平均胸徑
不同的改造措施對竹林的生長環(huán)境和竹林本身素質的作用不同,從而影響了群落個體的生長。對照和B、A、C三種處理的平均胸徑分別比2009年改造前增大0.2 cm、0.4 cm、0.5 cm、0.8 cm,均還未達到毛竹豐產林的標準(大于9.5 cm);其增長率最高的仍是翻土施肥9.6%,其次是翻土6.3%和除草5.1%,最差的是對照2.7%。這說明了不同的改造措施的個體生長不盡相同,從而影響著竹林的產量和質量。統計分析表明只有翻土施肥比對照的差異程度達到顯著水平。
4.2.3 均勻度
從表1可看出,通過試驗使對照和各處理(A、B、C)的均勻都有提高,均達到了毛竹豐產林大于5的標準。這是由于不同的改造措施,通過人為的作用控制株數而表現出來的特征,說明了改造措施實施的同一性。
4.2.4 整齊度
由表1顯示:毛竹林分的整齊度都從2009年小于5,提高到2013年大于7的水平,從而說明了竹株個體間差異變小,則有效地提高整個毛竹林分對光能和水肥的利用,使產量更高[5]。
綜上分析認為,竹林結構的優(yōu)劣,按對照、A處理、B處理、C處理和排列順序依次趨好。處理A、B、C與對照比較,說明了毛竹林經營管理的重要性;處理A、B、與處理C的比較,說明了毛竹林采取翻土施肥的必要性。
4.3 效益分析
4.3.1 投資概算
對照和A、B、C三種處理分別需投工量為1個工/畝、2.5個工/畝4個工/畝4.25個工/畝,每工日按當前工價30元計算,則分別需要投資30元/畝、75元/畝、120元/畝、157.5元/畝(含肥料費30元)。
4.3.2 效益估算
不同處理的毛竹林按改造前后立竹量增加及竹徑增大計算出各處理的竹材鮮生增加量,然后計算增加的產值[6]。
對照和A、B、C三種處理實施改造后使每畝竹林比改造前增加分別為0.66 t、1.04 t、1.35 t、2.62 t。竹林價值按本縣目前市場價格(竹農實得部分)400元/t計算,則每畝竹林增加產值分別為264元、416元、540元、1048元??鄢鼈兊耐顿Y成本,則對照和A、B、C三種處理每畝可獲得的利潤分別是234元、341元、420元、890.5元,效益最明顯的是全面翻土后施肥的措施,每畝可獲得的利潤是其投入的5.7倍,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效益最差的是全面劈草的措施。
5 結語
(1)翻土施肥是毛竹林集約經營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提高毛竹林的立竹量和胸徑生長均有顯著的效果??筛鶕洕鸂顩r,每隔3~4年翻土,施肥1次,以增加經濟效益。
(2)林地全面翻土和全面鋤草,對立竹量增長、胸徑生長均有促進作用。而劈草的作用較不明顯,但可以做好經常性的管理措施采用,以降低生產成本。
(3)從效益分析來看,CK對照和A、B、C三種處理效益最明顯的是翻土后施肥的竹林,其每畝竹林可獲得890.5元的利潤,效益十分明顯,是其投入的5.7倍。其次的全面翻土、全面鋤草、全面劈草,全面劈草的竹林,獲得最少,每畝只可獲得234元的利潤,這說明了集約經營的重要性及高投入才能高產出的道理[7]。
參考文獻:
[1]肖立生.低產毛竹林改造技術措施實施效果初探[J].低碳世界,2015(13):329~330.
[2]楊 青.高山貧瘠、低產毛竹林的復壯技術初探[J].農民致富之友,2014(16):191.
[3]朱炳良.低產毛竹林的分析與改造[J].現代園藝,2014(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