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拴紅+汪四喜
化學作業與化學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它是理解、鞏固和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獨特功效。因此,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F在高考改革正在探索更科學、更多元化的考查方式,因此作業設計的優化問題必然成為我們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必修課提。設計多樣性的高中化學作業,對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養有重要的價值,是對傳統作業的豐富和發展。
一、高中化學多元化作業的必要性
作業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其教育功能與價值。傳統的化學作業,作為現在高中化學教學的主流作業,對鞏固與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技能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其:①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②條件明確,結論唯一,缺乏開放性;③命題缺乏背景知識與情境性;④解題模式化,鞏固性,模仿性強,缺乏創造性;⑤內容狹窄,緊扣教材重難點知識,緊扣考綱考點,缺乏拓展性。高中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旨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課程目標落實到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上,僅僅依靠知識與技能型的傳統型作業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作業內容與形式的設計必須涉及更多的維度,即作業的內容類型必須具有多元化。多元化的作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能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多樣性的作業著眼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學科基本觀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高中化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方法
按照中學化學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及新課程教材的特點,設計多元化作業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常態教學中多元化作業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當下所學及已有的知識特點、教育資源、學校辦學條件等諸多因素。
1.作業生活化——讓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得到激發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如果學生在長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對化學學習的厭倦也就在所難免,化學教學當然也就難脫費時低效的窘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處處要用到化學。我們把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作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探究作業問題。例如:《化學1》中“思考與交流: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化學2》中“社會調查:常用化學電池的種類、名稱等;廢舊電池的回收途徑和處理方法”。
化學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化學學習的天地很廣闊,把化學學習的觸角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同時把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化學知識,發展創新能力,積聚化學素養。
2.作業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1)閱讀型作業—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科學史話”、“科學視野”及課外化學書籍等閱讀材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獲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口頭表達型作業—復述化學用語等識記內容,又如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記憶等。教師還應教學生學會總結規律,學會巧記,而不是死記硬背。
(3)書面型作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運算、簡答題或繪制實驗儀器裝置圖等。
(4)實驗探究型作業—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家庭實驗和小制作等。驗型探究作業要求學生能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活動,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完成實驗報告,并能主動進行交流。通過這類作業幫助學生通過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動手實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且在實驗探究型作業中回答假設、猜想的相關問題時,需要運用聯想、想象、比較和系統思考等高級思維活動;在收集證據和分析論證、獲得結論過程中,需要經歷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或模型建構這些高級思維活動。
(5)社會實踐型作業——新課程標準中對這方面提出許多活動建議,例如: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資源蘊藏情況及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家庭燃料的選擇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燒提出自己的看法;調查你周圍的生活環境中“白色污染”的情況;調查你所在城鎮或農村的一所工廠的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分析其廠址的選擇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解決等。平時教學中我們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從書本中跳出來,題海中跳出來,走向社會,走近生活,即為開放性作業。學校與教師可充分利用資源,舉行課外活動(興趣學習小組、競賽指導活動)、社會調查(如測定酸雨的pH值、環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調查、吸煙的害處等等)、參觀學習(參觀造紙廠、化工廠等化工廠的活動)等。
3.作業人文化——讓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得到升華
做作業和批改作業是一種人文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才華、學識、風度和修養,體驗到民主的氣氛、平等的交往和進步的快樂。
在作業評價上,也應當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只要是學生主動作業有創意,我們就要積極肯定,給出高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的作業。同時作業的方式也應隨之變化,例如把學生的小建議、小制作等都應納入評價中。而且這類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同時盡量從學生本身角度去看問題,要注重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說作業的標準評價要與相對評價相結合,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不同的情感語言來極力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布置具有針對性作業的同時,也要采取與作業形式相適應的評價方式??傊u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評出結果,更重要的是評出進步。評價只有做到個性化,教育才有個性化。變教師的個人評價為多元評價。如學生可自評,家長來他評,同學同伴定期互評。只有學生學會了評價才能在評價中成長,在評價中快樂地“作業”。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它設計的優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準繩,多方位、多角度地設計多元化的化學作業。讓化學作業既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又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既重視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又突出學生化學實踐的能力。設計開放而有活力的多元化化學作業應是我們一線教師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化學課程具體行動之一。
參考文獻:
[1]朱春苗.分類 整合 優化——談化學高考復習作業的合理編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02)
[2]朱春苗.高中化學新課程習題的設計導向芻議[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09(06)
[3]劉麗娟.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及對當今教學的啟示[J].南方論刊.2009(05)
[4]毛東海.化學新課程“定量實驗”的作業設計和實施[J].化學教學.2008(06)
[5]許海衛.化學作業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8(02)
[6]張榮生.當前數學命題改革應突出五種變化[J].遼寧教育.2007(10)
[7]王后雄.新課程下高考化學試題內容選材及能力結構要素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