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軍
【摘 要】現(xiàn)階段,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知識基礎和興趣差異較大,那么如何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教學激勵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解決信息技術教學中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實施更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性、激勵性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激勵策略;探究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生作為21 世紀的接班人必須要具備這一能力。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性教學,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的探究應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對完成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程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教學激勵”、“任務驅動”、“設疑解惑”、“探索求知”、“信息反饋”等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下面著重以教學激勵策略進行探究。
所謂教學激勵,就是教師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前進的過程。在現(xiàn)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興趣的培養(yǎng)和信息意識的提高仍是信息技術教學有效實施的基礎。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激勵的功效,真正做到激其趣、勵其志,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最終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目的呢?筆者認為必須做到真正“以生為本”、因地制宜、聯(lián)系實際實施激勵性、開拓型教學,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
一、結合需求激勵
人對事物,通常是有需才求,學習還是如此。但為何一些同學對某些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欲望不強?并非其無學習的需求,是因為這些同學對自己的學習需求意識不強,此學習的需求沒有顯現(xiàn)出來而已,姑且我們稱之為“隱性需求”,但若對一些知識的需求明顯,我們就稱之為“顯性需求”。對于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師就要結合其不同的顯性需求來激勵其自覺挖掘自身的隱性需求。這種激勵策略在計算機“基本技能”的教學中特別實用。
二、結合情景激勵
“情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把創(chuàng)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因而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fā)生困難。然而,目前信息技術雖然可以創(chuàng)造許多情景,但是空有情景,而不注意情景的科學合理性和激勵性,情景可能就成了教學中的“空中樓閣”。因此,想使情景具有強的驅動力和啟發(fā)性,肯定需要教師及時的激勵。讓情至佳處啟迪思維,境至奇處激發(fā)求知。在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教學中,我們可多采用此類激勵策略:
即:先展示一些精彩作品和一幅普通作品給學生,產生鮮明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然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和激勵話語,如:如果讓你為班里出一期板報的標題,你會選哪種字體?你知道怎樣才能編輯出這些字嗎?你想知道嗎?有興趣嗎?那還不行動起來?快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三、結合興趣激勵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順勢誘導,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來,學生才可能樂學、愛學、活學。也就是說,對知識的講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事物切入,并順勢誘導、激其趣、勵其志,教學才能引人入勝,學生才會興趣盎然。
四、結合任務激勵
即學習每一個知識、技能都組織、布置一些有關的任務,通過一個個循序漸進、有梯度的任務驅動學生,通過一個個任務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悅來激勵學生。當然要注意任務的目標性、典型性、漸進性。如講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時,我們的任務可以分為“總——分——分——總”。
五、結合實際激勵
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體現(xiàn)學習的價值。許多同學之所以無心向學,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清楚所學為何物,學了有何用。因此、在求知之前,就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之用處、與實際的關系,這樣自然可以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其 “不知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計算機基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的結合和類比,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通過形象、生動的、活生生的實際事例化解學生畏難情緒,激發(fā)其學習的欲望。
例如,學習“Windows文件管理”這一部分知識時,由于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一些知識點相對比較抽象。所以,我們可以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進行對照學習和類比分析。
又如,在講“Excel數(shù)據(jù)處理”時,教師可要求同學先調查5-7個下崗工人家庭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年齡、家庭人數(shù)、月收入、每月開支等),并用Excel相關功能進行輸入、統(tǒng)計、分析他們的平均每人月收入,每月開支以及收支差額等,并與學生自己每月的開支情況進行對比,最后全班匯總分析等。通過這樣結合實際的學習與激勵,既可以迅速學習Excel的操作,又可以通過下崗工人月收入與學生自己月開支的對比,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情感教育。
六、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激勵
也就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注意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進行有機的整合,從而激勵其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如,有的學生對數(shù)學有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電腦制作的數(shù)學課件或幾何畫板等來激發(fā)學生。又如可用Windows 7 中的“畫圖”,結合美術課內容開展“電腦畫圖”的比賽活動;用Excel做物理中“平拋運動”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并用WPS2009寫成實驗報告;用網(wǎng)上BBS同學間分享學習、生活中的喜悅,解決平時學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等等。
七、結合自學、自評激勵
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和“非線性”,讓學生結合各自的實際水平及愛好選擇相應的信息隨機進入學習,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在自學活動中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利用計算機的“非線性”和“重現(xiàn)性”,幫助學生總結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讓他們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識,強化知識結構的整體效應。讓學生先進行自我評價,再進行學習心得、體會的交流,以產生“共生效應”,不斷補充、完善他們各自的知識結構。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大致有:①我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我確實達到目標要求了嗎?自我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嗎?②我學到了哪些知識?它們之間有聯(lián)系嗎?我能將它們表達清楚、形成知識結構嗎?③我用到哪些方法技巧?哪些是新獲得的?有什么獨特之處?④在小組協(xié)作學習中,我做出了哪些貢獻?有何體會等?這一系列的反問和反思都會有助于我們對于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只要我們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開拓處理,并注意學生的狀態(tài)變化,把握好激勵的時機,目標明確、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的激勵策略,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教學效果也肯定會大大改善。
參考文獻:
[1]俞文釗.中國的激勵理論及其模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李祖超.教育激勵理論探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2002.1.4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在線.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