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型”幼兒教師是未來幼兒教師發展的趨勢,本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應定位于培養研究型幼兒教師。研究型幼兒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通識性知識、幼兒發展的知識、幼兒保育有知識和幼兒教育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保育能力、較好的教育能力、溝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研究的能力。
【關鍵詞】研究型 ;幼兒教師 ;知識; 能力
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學前教育質量,而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保證師資隊伍的質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兩個文件要求學前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保教活動的規律。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更是明確要求教師“研究幼兒,遵循幼兒成長規律,提升保教工作專業化水平”。因此,對幼兒教師而言,“研究”并非是教師分外工作, 而是國家規定的幼兒教師必備的素養之一。研究型幼兒教師才是符合未來時代需要的幼兒教師。
然而,我國目前對“研究型”幼兒教師知識和能力的討論目前還并不完善[1],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總體素質偏低。我國二、三線城市的幼兒教師乃至農村的幼兒園教師普遍學歷不高[2],因此妄談“研究型”似乎很可笑。然而,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幼兒園教師師資培訓的力度不斷增大,幼兒園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必然趨勢。對于高素質的幼兒園教師而言,研究能力是不容忽視的能力,而“研究型”幼兒教師也將會成為各幼兒園的核心骨干力量。那么,一名研究型幼兒教師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知識與能力呢?
一、研究型幼兒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
1.豐富的通識性知識
作為一名研究型幼兒教師,首先要有廣博的通知性知識,例如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中國教育基本情況、一定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等。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幼兒教師從更廣闊的視角、更客觀的立場去看待學前教育。研究型的幼兒教師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在幼教界言幼教,而應該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從更廣闊的世界反觀學前教育。
想要成為研究型幼兒教師,老師還需要掌握中國教育的基本情況,例如發展的歷史、政策走向、現實現狀等。只有掌握了這些情況,才能更客觀、更公正地看待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想要做研究,還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現今的研究和以往不同,需要研究者能夠使用一定的現代技術手段,例如運用數據庫查閱文獻、利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這些信息技術知識可以幫助幼兒教師更輕松、更快捷地開展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幼兒發展的知識
學前教育這個學科盡管發展的時間不長,可是它有著豐厚的學科基礎,其中最重要、最科學的基礎學科就是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作為一名研究型的幼兒教師,必須要深入掌握幼兒發展的相關知識,才能夠使自己的“研究”有基礎、有底子,才能夠使自己的研究遵循科學的道路前行。
作為一名研究型幼兒園教師,需要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規律,以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策略與方法;知道幼兒在發展水平、速度與優勢領域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知道幼兒發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適宜的對策,知道有特殊需要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策略與方法。除此之外,還能夠了解關于幼兒生存、發展和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3.幼兒保育的知識
幼兒園有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任務,保育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幼兒各方面的成長均在保育工作中得以體現。因此,對于研究型幼兒教師來說,保育工作是很好的研究機會,很好的研究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對幼兒保育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幼兒教師需要熟悉一日生活安排、了解幼兒的身體發育特點,了解幼兒常見的疾病和意外事故,知道影響幼兒生長發育的因素,掌握幼兒園環境創設、保育和班級管理的知識與方法,熟知幼兒園的安全應急預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險情況下幼兒安全防護與救助的基本方法。
4.幼兒教育的知識
研究型幼兒教師首先是一名教師,教育幼兒是其本職工作,因此要牢牢掌握幼兒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其核心是準確地掌握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特點與基本知識,熟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及教育方法,熟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核心理念、各年齡幼兒發展的目標及教育策略,掌握幼兒保教和幼小銜接的有關知識與基本方法。
二、研究型幼兒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1.保育的能力
不論是做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還是研究型幼兒教師,均需要首先合理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并將教育靈活地滲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學照料幼兒日常生活,指導和協助保育員做好班級常規保育和衛生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并知道如何及時處理幼兒的常見事故。
2.教育的能力
(1)創設精神環境的能力。良好的精神環境是教育價值得以體現的重要保證。研究型幼兒教師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并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為教育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其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旦沒有了班級常規的保障,教育教學活動也一定是雜亂無章的,因而教師還需要建立班級的秩序與規則,創設有利于幼兒成長、學習和游戲的環境。
(2)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經驗型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喜歡過度依賴現成的教材和教案,“照著”優秀的教案去實施自己的教學。但研究型幼兒教師則要求更多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尊重每個幼兒不同的認知、行為、情感和需求,視教學活動為動態、生成的過程,能夠隨著教學情況變化創造性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
(3)組織幼兒游戲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研究型的幼兒教師同樣需要具備良好的組織游戲的能力。首先,研究型幼兒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符合興趣需要、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游戲條件;其次,要能夠充分利用與合理設計游戲活動空間,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引發和促進幼兒的游戲。同時,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
3.良好的溝通與反思能力
研究型的幼兒教師要善于溝通,包括與幼兒的溝通、與同事和集體的溝通、與家長和社區機構的溝通等。要求教師學會傾聽幼兒,能與其他教師和教師群體友好合作,能爭取家長和社區機構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對于一名研究型幼兒教師來說,反思與發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善于反思,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與業務能力。研究型幼兒教師需要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總之,在強調人性化教育和注重教師專業成長的今天,溝通與反思的能力已成為教師專業素養中不可缺少的要求。
4.研究的能力
對于“研究型”幼兒教師來說,研究者是其必備的角色和身份。首先需要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能夠從看似平常的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其次要具備收集資料的能力,研究型的幼兒教師需要知道應該從哪里收集可靠的資料,以及如何得到這些資料;第三,研究型的幼兒教師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數據收集的方法,例如觀察、訪談、作品分析、行動研究法等在幼兒園一線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研究型的幼兒教師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數據分析的方法,如作品分析的方法、觀察數據的處理等;最后,研究型幼兒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研究報告撰寫能力,以及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的能力。
總之,一名幼兒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才能夠保證自己不斷進步和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起引領作用的研究型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彭兵.研究型幼兒教師特質及培養機制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5.
[2]田杰.農村幼兒教師研究綜述——基于近三十年我國期刊論文的分析[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9.
作者簡介:
曹思敏(1985.2~),性別:女,籍貫:河南省漯河市,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師教育課程的層次化與模塊化改革研究”(項目號:2014 SJGLX31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