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摘 要】第一:問渠哪得清如許。學生積累學習語言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內外要引領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嘗試著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庫。第二:紙上得來終覺淺。作文,單憑語言積累還不夠,教師還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指導學生把感知的生活用恰當的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第三:厚積薄發文自工。閱讀是吸收,是進,從外到內,許多東西都要從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認識,充實與提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厚積”過程。作文是表達,是出,從內到外,是談自己的感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薄發”的過程。
【關鍵詞】問渠哪得清如許;紙上得來終覺淺;厚積薄發文自工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而語言積累則是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作文素養的提升又源于語文學習中語言的積累,因此,豐厚的語言必將促進兒童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使其,說則妙語連珠,寫則文思泉涌。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
作文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是對社會生活觀察、積累的結果,而寫作則是對生活事理的清晰表達。因為寫作要借助于語文學習中的語言積累,所以在我國的傳統語文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古語都在反復強調積累的重要作用。
學生積累學習語言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內外要引領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嘗試著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庫。
語言的積累離不開文學閱讀,所以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在課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多讀、精思、活用。我們教材中的文章,語言規范、文質兼美,這樣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時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典范作品,引導學生多讀,熟讀甚至背誦,以汲取了人類文化豐盛的營養,如此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當然語言的積累光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在課外廣泛地進行閱讀。擴大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教材進行擴展性閱讀,如教學《三顧茅廬》時,可以引導去讀《三國演義》;教學《狐假虎威》,可以引導學生去讀《成語故事》。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們許多故事的開頭,啟發他們去尋找那些故事的結尾,引領學生閱讀古今,領略中外。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
作文,單憑語言積累還不夠,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指導學生用心感知生活,并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生活。許多人經常抱怨自己雖然讀書多而不能文,這是什么原因呢?——“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光有“紙”上的積累還不夠,還要有“筆下”的施展。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發動眼睛,耳朵,大腦感受世界,學會思想,學會感受這個世界。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讀各種文章,不僅讀得懂,而且還要有所悟,并以此為“基點”,由練筆向課外遷移,向生活拓展。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參加生活實踐,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并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在思考中練筆,在練筆中思考。
(1)記敘身邊小事。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小天地,學生們每天都有不同的表情,每天都上演著不同的故事。這時教師可以適時、適地引導學生記錄著自己或別人的喜怒哀樂,梳理、記錄當天發生的故事,把它作為學生日記的內容,長期練習,學生就學會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經驗,表達自我感受。
(2)思考生活現象。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現象,發生的焦點新聞等同樣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報、看電視,關注與我們相關新聞。比如:談談你對毒膠囊事件的看法;就“最美女教師”為救學生被碾斷雙腿的新聞談談自己的感受;等等。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生活,在一次次的思考中變得深刻。
三、厚積薄發文自工
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談讀與寫的關系時曾說:閱讀是吸收,是進,從外到內,許多東西都要從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認識,充實與提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厚積”過程。作文是表達,是出,從內到外,是談自己的感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薄發”的過程。讀是“進”,是“吸收”,是“積蓄”,而寫是“出”,是“表達”,是“傾吐”。
因此,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多做積累,還要設法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語言積累、知識積累、思想積累轉化為寫的能力,會用語言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從而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從模仿到創造,從放到收,學生“厚積薄發”,作文就“水到渠成”。
宋代文章大家歐陽修在總結作文時說“作文無他術,唯讀書而多為之,自工”。由此可見豐富語言積累對于提升作文素養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