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周棟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口技》是一篇以描寫見長的經典課文,在文言課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習本課,就要明確課程標準對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設計本課時要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文言知識的積累上,就是要通過閱讀注釋和查閱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②感受并學習作者將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這是一篇較淺顯的文言文,七年級學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經過一年的訓練,已經能夠運用自如地借助工具書對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暢通文意,但對于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現象掌握還不夠,需要系統介紹。對口技者精湛技藝的描摹,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進行仿寫。
二、實踐探索
第一次實踐(設計理念):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有人笑稱: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魯迅)、三怕文言文。怎樣有效的將文言文教學中“文”與“言”這兩大塊的內容有機的相結合,避免傳統的串講翻譯給學生帶去的枯燥體驗,有效的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求知欲,提升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成就感,是我關注的重點。簡而言之就是:文言并重。同時,啟發學生從經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寫作的營養,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是我所考慮與探索的。簡而言之就是:以讀促寫。
設計框架(第一次實踐的教學目標):①理解“會、施、少頃……”等字義。②通過朗讀、圈劃、批注、比較,理解正側面描寫需相結合,感受口技表演者技藝之超群。
具體過程如下:第一、疏通字句意;第二、概括內容;第三、精讀研討:①圈劃正側面描寫,分析其作用。②品析救火場面。③教師范讀火起場景。第四、作業布置:歸納文言詞語;賞析文中開頭結尾段。
第一次實踐的反思:過去,我們僅僅把文本當作教與學的對象,但這實際上是對經典課文的一種極大浪費。要充分的利用好經典課文,就應該把它當作資源——學習語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資源。既然是資源,我們就應該利用,也應該努力去開發。只有利用好、開發好,文本作為課程資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學本文,我試圖把《口技》當作一個寶貴的課程資源,努力讓它發揮綜合效益:了解文學文化常識,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語感;探究知識,陶冶情操;激發興趣、訓練寫作方法。
我想借文本教給學生的有很多,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課堂上主要是師生問答的形式,氣氛沉悶。一堂課幾乎上成了自己最反感的“滿堂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教師成了舞臺上的表演者。細思之,預設要達成的教學內容過多,學生思維的時間與容量均不足夠,教師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教學缺少核心的主線,教師對學生估計過高,沒能準確把握學情。這一系列的問題一一暴露了出來。回顧教學過程,學生對于文中許多文言實詞和句子實際是存在理解障礙的,教師因為要“趕時間”“過教案”而忽略了學生沒能良好疏通文意這一事實。導致后面的教學事倍功半。課堂上幾乎沒有朗讀,教師問的瑣碎,學生答的茫然。除了少數學生勉強跟上老師的思路,大多數學生像在聽講座。學生投入的程度很差、接受的程度也很差??偠灾?,教師陷入了自我展現、自我表演的怪圈,恨不得把滿腦子的知識都塞給學生。這樣的課上學生反而邊緣化了,課堂沒有成為學的課堂。反思之后,我明白了:脫離了學情、一味拔高教學目標,貪多嚼不爛,再有想法的設計也是枉然。
第二次實踐(設計理念):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怎能少了瑯瑯讀書聲。通過反復的、有層次的、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不但可以讓學生大大的熟悉課文,感受經典文言文那種凝練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更可以通過朗讀走進文本,真正感受到口技藝人所展現的技藝之精巧。在讀中感受夜的寧靜、感受火起時的突然、感受火場里的紛亂喧囂,從而真正理解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效果。
設計框架(第二次實踐的教學目標):通過朗讀、品析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會課文語言的凝練生動和課文結構的波瀾起伏,感受口技表演者技藝之超群。
第二次實踐的教學過程:第一、初借朗讀,整體感知,朗讀——概括內容——理清結構;第二、再借朗讀,深入理解:①聲情并茂地朗讀;②寫法指導地品讀救火場面;③緩急有致地悟讀。第三、運用朗讀,自我品析:①師生互補地讀其他場景;②有層次地誦讀。第四、作業練習,鞏固完善,結合所學練筆。
第二次實踐教學反思:與第一次教學相比,第二次教學無疑有了主線,即——朗讀。所有一切的教學都圍繞著朗讀進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反復告訴自己,要做學習情境的創設者、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學疑難的點撥者、文本解讀的對話者、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谶@樣的理解,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的學習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自主查閱、自主品味、自主探究、自主評價,將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教師只是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
從效果來看,第二次實踐的課時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參與性較強,學習較為積極主動,課堂落實程度較好。課堂上書聲瑯瑯,學生從一開始只能勉強讀的通順到后來能夠讀的熟練,到能讀出層次,到最后能讀出感情讀出氛圍,進步實實在在,得到了清楚的展現。課上學生積極投入,在探討朗讀方法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了正側面描寫相結合所產生的文學效果,為下一步引導他們進行仿寫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