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正
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學會自主探究是解決數學問題最有效的途徑,任何思維過程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的。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造出師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統一、融洽和步調一致的情緒氛圍,它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引導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設問題情景是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的最好途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主動性”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它具體表現為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有不達目的勢不罷休的氣勢。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的激發及引導。創設情境就是要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協調,師生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創設情境,就是要創設一種能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創設情境,喚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動機。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系生活“源頭性”的數學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社會,關注學生生活,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學生觀察、解釋、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條件給學生大膽猜測想象,并給予引導。對學生提出或回答的問題,不管正確與否,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對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也不能簡單的否定,更不能責怪,這對于學生養成敢想、敢說、敢問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探究科學真理的內在素質非常重要。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過去我們常為學生設計相同的學習方式并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流程展開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上去效果好[1]。
三、創設操作情景,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增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狀態中去,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情景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還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為,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有選擇性的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并納入認知結構中。
四、及時激勵評價,體驗探究樂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更強烈更主動的學習欲望。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所以自主探究實踐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因此,面對新知識,我們要讓學生獨立探究,使學生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的情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獲取成功,使其探究意識不斷增強[2]。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長根.構建自主探究平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3):290-290,272.
[2]毛岷峰.自主探究:文本閱讀教學的永恒追求[J].考試周刊,2011,(3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