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常巨
【摘 要】美育,直觀的解釋就是對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它主張的是:通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性和精神力量整體達到一個和諧統一的水平。加強對學生的美育研究,是肯定了審美對學生的人生幸福生活和全面發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不斷滿足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什么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標準和精神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美育研究
古詩詞是中國歷史文化精神沉淀,是無數古人精神內涵的直接體現,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目前我國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會比較的注重對詩詞字意的講解和分析,對詩詞文章中所蘊含的美卻不予體會。實際上,通過對古詩詞的美育功能研究,滿足學生學習與古詩詞之間社會意識的平衡融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審美情感的自我發展,促進古詩詞審美文化與學生教學活動的全面融合,進而提高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一、美育研究的意義
美育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有助于開發學生語文學習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改善目前我國語文美育工作狀況,認識到美育與學生教學具有不可分離的重要意義,是提高美育研究水平的思想基礎。
(1)美育的社會功能。任何個體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小學古詩詞教學本身也是一項社會群體活動,美育活動也需要在學生發展和生存的各種社會聯系中被實現。由此可見,古詩詞的美育具有增進人與人交流、加深對古詩詞理解的社會性功能。
(2)美育的文化功能。小學古詩詞美育主要是通過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加強小學生美育心理文化建設,來促進古詩詞審美文化與學生素質發展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由于審美與技術一直是對立統一的兩種文化力量,彼此之間的藝術形態是不同的。只有通過美育的不斷研究,在美育過程中不斷喚醒學生對美的不斷追求,不斷緩沖這兩種力量之間的矛盾,不斷促進審美與文化和諧發展和全面滲透。
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美育的現狀
(1)教學課程安排較少,審美教學內容少。如今的小學語文課時一般控制在一個星期8到12節課時之間,除了小學語文古詩詞其他文化知識所要占有的課時,真正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活動的課時是比較少的,一個學期初步估計不到4個課時。由于古詩詞不如白話文文章好理解,學生經常要費很長的實踐才能理解透徹一篇古詩詞文章,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經常會壓縮、甚至是忽略對學生古詩詞審美的教育。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小學語文教師一般會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提高學生語文考試成績,經常會比較注重對古詩詞詞句解釋、知識考點進行著重講解,對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美學思想往往是一筆帶過。
(2)不注重對小學古詩詞美育教學目標的設立。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一般都比較注重對小學古詩詞的專業知識、基礎知識的教育。在備課階段時往往會對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的正確理解、書寫和釋義要求重點記憶,對古詩詞中的重點語法和修辭知識要求能熟練掌握。這樣的教學目標沒有將美育涵蓋進去,沒有充分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美,沒有從古詩詞的審美教學方面去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激發學生內心深處與古詩詞審美情緒的共鳴。
(3)缺乏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一個人審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時期對審美能力的培養程度。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嚴重缺失審美情感教育,在進行美育教學活動時也沒有以學生為審美本體,以理性分析代替對知識的感性領悟,以教師的獨斷專行代替了學生的多元理解,阻礙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展,降低了學生在古詩教學過程的審美情趣與創造熱情,嚴重阻礙了美育教學的深入發展。
三、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美育研究水平的有關建議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育概念,形象、趣味的從整體感知古詩詞審美。美育教育活動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育概念,依據學生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審美感受的培養,基于學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這四種心理要素來開展美育教學活動。從學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綜合性的推動美育研究活動的進行。
在進行美育教學研究活動時,對古詩詞的講解一定要直觀形象,通過詳細、具體的描述古詩詞中美麗的場景、事物的輪廓引起學生對其的審美注意,也可以直接通過投影儀、多媒體設備等播放有關古詩詞的視頻、動畫或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聯想,使學生做出有關審美感知。還可以在美育教學活動中,設計新穎、多變的教育方式或過程,滿足學生審美方面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辨別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學古詩審美教育中,要注意把握美育與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將美育知識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如此才能取得較好的美育效果。
(2)通過誦讀和吟詠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審美。閱讀和吟誦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對古詩詞作品進行誦讀和吟詠,通過對文章的音聲節奏的感受,由文入情,逐漸走進作者的創作世界當中,感受作者創造文章時的精神情緒,從而達到對文章的理解和審美認知。教師通過學生對文章誦讀和吟詠,直觀的感受到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緒,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獨自咀嚼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并體會詩詞中的審美意境。
(3)啟發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詩詞。詩歌語言的不確定性和詩歌意境的含蓄美都要求學生在進行古詩欣賞時必須依賴聯想和想象來感受詩詞所蘊含的審美情趣。并且,由于詩詞本身語言就經過作者的高度濃縮,學生只能從有限的詞句當中去聯想、想象和補充作者所想要表達的高闊深遠的意境。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時,必須要積極的引導和啟發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去聯想和感受詩詞,進入到詩人的創造世界,去思考和領悟詩人寄寓詩中的人生感悟和社會思考。
四、結論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的美育研究水平,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育概念,不斷豐富古詩詞審美教學內容,設立科學、合理的小學古詩詞美育教學目標,通過誦讀和吟詠的方式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去感受古詩詞所帶來的意境美、人文美。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陶冶我國小學生的審美情操、確立正確的審美情趣、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從而提高我國小學生審美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蔣姍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育與美育教育實踐[J].中華少年,2016,31:39.
[2]羅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育之美育性[J].教師,2013,33:73.
[3]施麗.古詩詞教學的審美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