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子建
(湖南農業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處,湖南 長沙 410128)
職場規劃視角下財經類院校學風建設的研究
——以Z大學經濟學院為例
盛子建
(湖南農業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處,湖南長沙410128)
伴隨國民經濟的縱深發展與結構性改革,財經院校逐漸成為國家培養高水平、高素質專業財經人才的主陣地。因此,加強財經院校學風建設意義重大,具體表現在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就業部門的運轉、財經院校經濟服務職能的達成和個體職業價值的實現四個維度上。本文以Z大學經濟學院為例,借助問卷調查和描述性統計,量化分析了當前財經類院校的學風建設現狀及問題所在,并基于職場規劃層面提出完善學風建設的相應建議與途徑。
財經類院校;學風建設;職場規劃;就業;創新
從學校層次探討學風問題,主要基于三個維度考慮,即學生的學風、教師的學風和教學管理者的學風。學生的學風,即學生學習中的行為及思想顯露,具體表現為高度的學習主動性、堅韌的學習毅力、飽滿的學習熱情、踏實學習行為等。教師的學風,即教風,主要表現為科學的執教理念、為人師表的工作作風、極強的教育責任感、高深的教學水平、嚴謹的治學態度等。教學管理者的學風表現為管理者的行為作風和管理作風。從學校整體來看,這三個維度有機統一、缺一不可,從而構成整個學校的內在學風。
所謂高等院校學風,應理解為學生的學習之風、教師的教研之風、管理者的管理之風三者融合,最終的目標一方面是促進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形成追求真知、崇尚真理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精神風貌,促進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將大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實踐,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學生順利就業、高校助力就業的良性循環。這對于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高校提升就業的質與量,學生本人實現自身的社會職業價值都具有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鑒于此,本文將基于職場規劃視角,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財經類院校學風的實際狀況和原因,從而實現“優良學風帶動就業”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爬坡式上升,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與就業競爭空前劇增。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高等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及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的全面實行,我國高校學風建設卻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滑坡現象。學風建設的不利發展態勢,加劇了高校學生的職業規劃不清,從而導致就業難題無法解決。本文立足于當前實際,從“學生的學習之風、教師的教研之風、管理者的管理之風”三層次對湖南省Z大學經濟學院進行了調查研究,時間跨度為兩年。調查問卷共發放1000份,回收問卷992份,有效問卷為982份,有效回收率為98.20%,調查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1、學生學習狀況令人堪憂
(1)學習興趣亟待快速培養。在“對所學專業興趣程度”的調查中發現:“很感興趣”的同學僅占21.56%,“興趣一般”的占33.98%,而“不感興趣”的占11.83%,“非常討厭”的占6.8%,“說不清楚”的占25.83%。此外,逾三分之一的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由此可見,學生中多數是被動學習,以致學習效果極不理想。
(2)學習態度欠缺端正。調查發現:有45.35%的同學是“很努力地學”,有78.53%的同學出現不同程度的逃課,有45.73%的同學課余時間被網游、閑聊及其它與學習無關的事項占據,“上課主動做筆記”和“偶爾動手做筆記”的同學占67.55%,僅有6.85%的同學堅持課后及時復習,23.48%的同學堅持空閑時間閱讀財經類專業書籍。另外,我們還發現有32.34%的同學曾出現過掛科現象,有45.87%的同學考試前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由此可見,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缺乏恒心和毅力,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
(3)空余時間利用效率低,學習缺乏合理目標。空閑時間安排方面調查發現:約40%的學生會利用大部分時間進行娛樂休閑,超過28%學生在外做兼職,僅不到58%的學生能科學規劃課余時間,用于提升專業課程成績。
2、教師教學之風仍待改善
(1)治學態度缺乏嚴謹。在“任課教師常進行課后輔導答疑”的調查中發現:選擇“非常符合”的同學僅有5.8%,選擇“不太符合”和“極不符合”的同學共有68.15%。此外,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夠聚焦于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為人師者之重心,不太重視教學方法改進和關注最新學界動態。由此可知,教師由于缺乏嚴謹的治學態度,導致其在發揮教書育人作用上稍顯不足。
(2)授課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在“對教師教學評價”的調查中發現:僅9.01%的同學認為“教師教學生動風趣”。截然相反,近半數同學認為“教師上課枯燥單調”。通過與學生訪談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希望教師能脫離傳統式教學流程,有效合理地利用新媒體豐富教學內容,多進行案例分析與模擬操作,多一些走進企業、社會的實踐教學。由此可見,教師授課需要與時俱進并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3、學校教育教學體制亟需改革
(1)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在校內外“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競賽情況”的調查中發現:“作為競賽或者活動直接參與人”的同學僅有17.52%,“作為競賽或者活動間接參與人”的同學有33.64%,“直接和間接均參加過”的同學為18.35%,而“直接和間接均沒有參加過”的同學竟高達30.49%。另外,參與過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課題申報和發表過專業論文的同學只有25.4%。可見,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和學術活動積極性不高。
(2)管理活動認可度欠缺。“對學校舉辦各類學風創建活動總體評價”的調查中發現:持有“活動脫離群眾調研和協調,結果致使廣大同學疲于參加過多活動”意見的同學占46.92%。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校各管理部門缺乏協同性,背離了“學生活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主題思路,更忽視了學生對自我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和社會對財經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
(3)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和有效性。在“對學校教學模式的評價”的調查中發現:持有學校教學模式“好”意見同學僅有8.47%,但持有“一般”意見的同學有33.65%,而持有“較差”和“很差”意見的同學高達57.88%。在訪談中發現:不少同學認為學校考核方式單一,忽視了學生創新潛能與變相扼殺個人特性;課程設置重理論、輕職業實踐,與企業用人不能有效接軌。
1、樹立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是先導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與驅動力,人才培養創新理念應成為大學的靈魂。針對目前的學風建設癥結——拘泥于傳統教育模式,財經類院校亟待樹立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來引導學風建設。一方面,應根據自身特點,立足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對財經專業人才需要的實際,培養具有寬闊國際視野、極強科創能力、扎實財經專業知識、了解現代經濟運行規律的財經類創新人才。另一方面,應不斷總結自身的人才培養先進經驗,科學構建具備創新性與多樣化的財經人才培養方案,從而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另外,財經類院校還需推進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會計學、創新實驗班或者創新基地班的建設,積極探索高效培養高水平財經人才的合理模式和機制。
2、強化入學教育,培養學習興趣是學風建設的保證
如前所述,目前財經類院校學風建設的一大桎梏在于廣大學生學習興趣枯竭。入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的敲門磚,對高校將來四年校風、學風建設尤顯重要。
首先,學校學生工作部門應立足于“新生普遍關心什么學習問題”的調研,通過為全體新生講授學習計劃課,讓其明確大學應學及怎樣學;其次,凸顯大學生活中學習的重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再次,強調學習方法于大學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大學學習環境與高中的迥然不同,所以剛入學的學生學習方法的及時轉變至關重要。最后,鼓勵學生主動致力于新的更高層次的學習,不斷突破與完善自己,為就業夯實基礎。
3、建立協同創新引導機制是保障
協同創新能最大化利用可能的教育資源,是職場規劃視角下學風建設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財經院校應該依托學科、人才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極大程度建立與其他財經院校、財經研究所、財經行業學會的交流與合作,深化與地方財稅機關、金融企業、商貿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聯系與合作。另一方面,校內各部門也應該協同,加強溝通與合作,真正立足于學生需要,針對性的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高品質學風建設活動。
4、立足于學生真正需求,豐富財經創新文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載體
豐富的財經創新文化活動應成為學風建設的重要載體,但必須以滿足廣大學生文化需求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其一,打造財經學院特色風采文化。根據專業特色設定文化主題,圍繞主題開展特色活動,如理財規劃比賽、點鈔大賽、經濟熱點沙龍、模擬職場比賽、模擬操盤大賽等。其二,推進特色公寓學習文化。以創建“學習型寢室”為思路,將學生公寓作為主陣地,舉辦公寓文化活動,如“學習之家”掛牌、公寓學習明星推選等。其三,構建校企創新創業文化。如名企專家大講壇、校企扶持大學生創業團隊、校外拓展訓練等。
5、不斷完善反饋與修正機制,是保證學風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學風建設過程兼具雙向性、可變性。因此,學風建設的管理主體和目標主體,都應根據相應制度,及時搜集和反饋相關信息,將信息反饋綜合起來,及時進行反思并認真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學風建設的有效進行和持續發展,切實搞好學風建設。
[1]呂秋芳:大學學風建設的內涵、本質及誤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4).
[2]顧國盛: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3(5).
[3]張洪方、路燦云:增強高校學風建設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7).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