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芬,孫寧遙,李保玉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2、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商品拜物教思想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王興芬1,孫寧遙1,李保玉2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2、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研究院,云南曲靖655011)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由于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市場經濟體制,故也存在商品拜物教思想。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中國的各行各業深受商品拜物教思想的侵蝕,傳播信息、傳遞知識、傳承文化的大學也深受其害,學生、教師、領導皆不同程度的為了追求某種“商品”而陷入商品拜物教的漩渦中。為抵御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滲透和腐蝕,國家應引導社會思潮,教育去行政化管理;學校要轉變教育理念,改變管理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學生應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
商品拜物教;高等教育;影響;對策
學校,是學習知識、文化、技術,提升道德,明白事理的地方。大學是學習知識、培養技能的地方,也是完善心智、塑造三觀的凈土。《大學》開篇言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學的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培養如何做人的。近些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然而高校同國家、社會一樣,“繁榮與亂象并存,進步與問題同在”。“普遍熱衷于蓋大樓、建大校園、追求豪華闊綽”;學科建設、學術發展“追求定量化的高指標”;領導貪污受賄、教師學術腐敗;學生不讀書、缺乏誠信,為追求奢靡的校園生活逼迫家人、偷盜、搶劫、賣淫等,部分學生被培養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本文探討了高校滋生不良現象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造成中國高校滋生出諸如此類亂象和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體制不健全為“權錢交易”等不良現象提供了生存空間,但究其根源是深受商品拜物教思想的腐蝕。
馬克思《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拜物教,是指在商品交換中,由于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從而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顛倒的看成是物與物的交換關系,使得人們把人手所創造出來作為商品并受人支配的物,看成是支配人甚至是控制人命運的一種神秘力量,于是人們開始對這種神秘力量進行頂禮膜拜。“這種人和物顛倒的幻覺,被稱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由于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市場經濟體制,故也存在商品拜物教思想。
馬克思將商品拜物教的形式歸納為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兩種。后來,方立峰(2011)提出了“符號拜物教”、周鳳全(2012)提出了“iPhone拜物教”的說法。但無論是貨幣、資本,還是iPhone,從本質上看,人們崇拜的并不是這些商品本身,而是崇拜這些商品背后所隱喻的身份、社會地位、權利、榮譽等價值。
在本該純凈而又淳樸的大學里,學生、老師甚至領導都不同程度的受這種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響,出賣肉體、良知、權利、榮譽、名譽等,追求金錢、社會地位,或者是商品背后所隱喻的價值,對人手所創造的商品或商品背后的隱喻深深地迷戀,甚至被其支配和控制。
高等教育領域出現此類亂象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我們的國家、學校以及學生自身都應該為抵御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響和防止商品拜物教思想在中國“死灰復燃”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1、國家:引導社會思潮,教育去行政化管理
(1)應用大眾傳媒引導社會思潮。對于整個社會彌漫著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以及其它的不正之風,政府有責任從宏觀上來引導,通過大眾傳媒宣傳和弘揚國家所倡導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繼續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告訴人民尤其是青年,祖國所倡導的優良文化、優良風氣是什么,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同時,轉變培養“杰出人才”的急功近利思想,以培養真正合格的“人”作為整個國家教育的首要任務。除了經濟發展以外,國民的“幸福指數”也應該得到同樣的重視,讓國民在追求金錢利益的同時養成健康的人文素養,不再唯利是圖。
(2)學校自治、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從設立條件、經費來源,領導任命、運行環節方面來看,學校均聽命于教育主管部門。通過評估、檢查等方式校領導聽命于教育主管部門。將學校劃分等級,按照等級配備資源。“學校之間缺乏真正意義的競爭,被保護照顧的學校生存壓力不大,自我革新的動力不足,而獲取不了資源的學校就只能一切向錢看。”學校為了能夠從教育主管部門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利益,將精力和時間花在了“媚俗、媚權、媚錢”上,不幸步入商品拜物教的深淵。所以,國家應該讓高校自治,這也是世界知名大學的成功做法,這樣可以讓高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科建設和學校長遠發展上,不再“媚俗、媚權、媚錢”,同時也能顯示出高校之間真正的實力競爭,讓高校活躍起來,高校的教育質量才有可能搞上去。
2、學校:轉變教育理念,改變管理方式,加強學風建設
(1)堅持“育人”重于“育才”的教育理念。錢穎一(2015)認為,中國教育的首要問題不是培養“杰出人才”,而是培養真正的“人”。當前,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階段,需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了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急功近利,不僅沒能培養出杰出人才,而且輕視了對人的素養的培養,以致培養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社會的和諧發展造成了潛在的危害。所以,高校應該堅守原有的“人”重于“才”的教育理念,從“人文精神”、“人格養成”和“人生發展”三個方面教育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
(2)學校內部采取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分離的管理方式。侯欣一(2011)認為,由于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不分而出現了許多問題,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行政領導和教師爭奪學術資源。二是學術標準和學術問題完全由行政權力主導和決定。“行政權力控制著一切資源,有權就有一切,沒權什么都沒有,教師與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教師教學的好與壞、研究能力的高與低都由行政官員決定。三是行政權力缺乏有效地制約。權力集中、輿論一元,“學術沒了權威”,“誰官大誰學問大”,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結果必然是教師人格的矮化,媚俗、媚權、媚錢。要么整天琢磨領導的想法,要么一切向錢看。”
因此,要想擺脫教師人格矮化,使教師不再“媚俗、媚權、媚錢”,學校內部就應該采取行政與學術權力分離的管理方式,恢復教學、研究、讀書的樂趣和尊嚴,讓教師成為世人敬仰的職業。
(3)樹立良好的學風。北師大的校長董奇說:“只有有了一流的學風才能培育一流的學生。”學校的學風折射的是學校師生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態度。但是,學風建設不能只靠自發的力量,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學風建設,麻省理工學院“用教風影響學風”、哈佛大學“用淘汰固化學風”、耶魯大學“用校訓明確學風”、劍橋大學“用榮譽推動學風”、東京大學“用興趣引導學風”說明,學風建設需要學校采取一定的形式和方式來加強和固化。因此,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用一定的方式來強化學風建設。同時,作為“凈化人類心靈的工程師”的老師,應該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做到“身正為師、學高為范”,像麻省理工學院腦神經學系南希·坎韋施教授一樣,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學習模仿的榜樣。
3、學生: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
“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這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1)理解人文價值。人文是相對于科學而言的,科學告訴我們什么是真理,是為了做事,人文告訴我們說真話的價值,是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更要培養人文素質,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水平。
(2)堅守人格底線。人格的較高要求是“完整人格”,基本要求是“正直誠實”,起碼要求是“人格底線”。所謂“人格底線”包括:“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經濟時代,愛財、取財、追逐個人利益、享受生活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應該堅守道德和人格的底線,不觸碰法律的紅線,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和方式獲取所需要的東西。
(3)反省人生意義。學校、社會是外因,對個人成長具有一定的影響,而自身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內因。同學們步入大學的那天,就應該是“反省人生的開始,思考人生的起步”。經過反省的人生才深刻,經過反省的人生才值得,經過反省的人生才有意義,也只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才能明確人生的價值,清楚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至墮入無窮無盡的“虛假消費”洪流中。
“飽后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當以事后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無論是什么社會毒瘤在橫行,還是什么歪風邪氣在作祟,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正確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時刻反省人生的意義,那么風動、草動、樹動、我不動,又能奈我何?
[1]侯欣一:對中國高教問題說幾句實話[J].同舟共進,2011(7).
[2]楊東平:高教的問題不僅僅在于擴招[J].中國新聞周刊,2006(21).
[3]欣然:國外高校如何建設學風[J].中國青年,2015(12).
[4]卡爾·馬克思著,卞彬編著:漫畫資本論[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5]方立峰:對消費社會的文化剖析與價值評價——從商品拜物教到符號拜物教[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6]周鳳全、劉冬青:“iPhone”拜物教批判[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7]錢穎一:如何培養真正的“人”是中國教育首要問題[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9).
[8]洪應明、呂坤等:插圖本菜根譚·呻吟語[M].萬卷出版公司,2008.
(責任編輯:李桐希)
云南省教育廳課題,轉型發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編號:2015Y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