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擁堵治理補“短板”
高德地圖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城市交通擁堵呈現兩大趨勢:一方面,一、二線城市及省會城市是交通擁堵的重災區,并不斷向著小城市蔓延;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擁堵程度與經濟發達和人口密度呈正相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交通擁堵最為嚴重。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交通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市交通供需關系嚴重失衡。首先,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7億人,城市化率為56.1%。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城市交通規劃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現代交通文明的缺失必然導致城市交通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矛盾加劇。其次,城市功能布局失衡。以往城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忽視了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主要體現為:一是公共資源布局失衡,教育設施、文化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等公共設施資源結構不合理;二是職住分離、產城脫節現象突出,上下班期間出現“潮汐式”交通擁堵。再次,車輛保有量的激增。從2007年到201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復合增長率高達14.9%,截至2015年末,我國汽車保有量突破1.63億輛,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有限的城市交通承載能力和迅猛增加的交通流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最后,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不完善。公共交通體系中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布局不合理、站點設置不均衡、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與國務院提出的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左右的目標相差甚遠。
未來,城市交通應當更加注重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和協同化的治理導向,創新治理理念、策略和技術,構建安全、便捷、環保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第一,城市交通治理必須從城市功能規劃入手,既要做好城市空間的規劃布局,科學分配城市公共資源,做到“職住平衡、產城融合”;又要做好城市未來發展布局,精準掌控城市中長期發展的交通需求量。
第二,完善交通綜合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城市交通治理政策有法可依,推動建立跨部門、跨行政區、跨行政層級的城市交通決策、管理、執法的協同治理機制。
第三,將大數據技術有機嵌入城市交通治理體系,構建嶄新的城市交通決策技術分析框架,全面監控和采集城市交通大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平臺自動優化調整城市交通資源,提升城市交通的綜合效能。
總之,城市交通承載力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條件,必須推動“交通病”與“城市病”的同步治理,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促使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從而實現城市“精明增長”。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