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瓊麗,張 婷,王婷婷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寧 530000)
如何解決大學生村官的后顧之憂
曾瓊麗,張 婷,王婷婷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寧 530000)
大學生村官工作自2008年在全國部署以來,受到廣西各級黨委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積極響應,至2012年累計選聘5 355名大學生村官,覆蓋1/3以上的行政村。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94.64%,黨員占78.41%,優秀團干部和學生干部占67.94%,分別比全國平均數高出23、20、16個百分點,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本文分析了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的效果、面臨的困難,從健全政策法規、支持基層創業、強化雙向管理等幾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對完善大學生村官相關政策和提高待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大學生村官;基層組織;農村;人才流動
1.1改變了農村干部隊伍結構,為基層組織帶來了生機
在村(社區)一線基層,村干部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較低、觀念陳舊、年齡較大等問題。大學生村官高學歷、知識面廣、思維活躍及熱情高,他們的到來大大提高了村級村級工作的規范和自動化,為基層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為農村干部隊伍引入了競爭激勵機制,使得村干部中的一些自恃沒人愿意當村干部、不愿干活、不思進取者感到危機感,促進了原村干部思想轉變、工作主動、積極進取。村干部與大學生村官相互幫助、共同學習、取長補短,使得農村干部隊伍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1.2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激發了農村社會活力
大學生村官“進村入戶”帶來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新理念,譬如市場經濟與網絡營銷、種養技術與產供銷一條龍、生態環保觀念、法制觀念等等,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他們借助專業優勢,推行種養殖標準化和產業化,傳播互聯網和農業新技術,積極引進外部資源,帶領農民創辦企業,尋求新的致富門路,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他們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廣泛開展文化體育健身活動,改變了農村落后的生活習慣,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1.3開拓了就業空間,促進了人才合理流動
對于相當一部分高校畢業生來講,并不是無業可就,只是絕大多數都把目光一味地盯著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和高薪崗位,長期以來人才源源不斷地由農村流向城市,優質資源集中到城市,導致農村人才緊缺、城市就業難,間接加劇了城鄉差距。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實施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渠道,改變了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使人才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日趨良性。
1.4提升青年人才綜合素質,培養了一批優秀后備人才
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讓他們在艱苦的基層經歷風雨、磨煉意志,有利于他們熟悉國情,了解民情,不斷增強熱愛農村、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從黨的建設來看,大學生村官機會也是培養干部的一條途徑,直接從校門進入機關的大學生干部因為實踐的缺乏所以很難具備全面的領導素質,而一些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干部則由于缺乏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利于走上更高層次的領導崗位。
2.1大學生村官身份尷尬、社會地位低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級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成員必須經選舉產生,大學生村官是政府機關直接選聘的(一期是三年,可續簽一期三年),以“書記助理、主任助理”形式選聘到村任職。在法律上缺乏依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官,既不是機關事業人員,也不是村黨組織、村委會成員,在群眾中存在疑慮。因其不是本村人,很難進入村委會核心層,也就遠離了基層組織的決策層,對村級事務沒有話語權,農村社會行業地位低。這種似是而非的村官身份不僅得不到一部分村里面干部群眾的理解和認可,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各級管理部門對他們的培養使用,影響著社會大眾對其到農村工作的看法。
2.2一部分大學生村官無法在農村發揮應有作用
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組織、扶貧、產業、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導致了無法在農村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是專業不對口無法發揮所學。2014年南寧市在崗大學生村官中,社科類專業人占69.3%,而農林漁牧類專業只占6.4%,涉農專業人才較少。專業的不對口,且多從事事務性工作,很多大學生村官變成了“打雜”干部,無法發揮他們對村級事務管理應有的作用和效果,背離了政策的初衷。二是大學生村官的適應能力和實踐經驗也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一些大學生村官在城市長大,經歷單一,無農村生活工作經歷,對處理人際關系、適應生活習慣、面臨生活和工作雙重條件艱苦等感到吃力,等到適應了農村,也就快到期滿了。同時,由于缺乏農業常識和實踐經驗,對工作無從下手,工作中難以找到著力點和突破口,工作無法主動起來。
2.3大學生村官借用現象嚴重,中期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方只重視前期選拔,中期管理沒有跟上。在南寧市各縣區,基本是由鄉鎮代管。目前各鄉鎮面臨干部老化、人才流失等問題,鄉鎮代管的結果變成了鄉鎮代用,大學生村官成為了鄉鎮各個辦公室、七站八所等部門競相使用的人,大學生村官基本是吃住在鄉鎮、工作在鄉鎮,且在一些縣區部門、臨時機構也經常抽借大學生村官,導致了一些大學生村官到村不下村、只懂行政事務不熟農事。同時,在大學生村官的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經驗交流、心理溝通、督促檢查、考核激勵,使大學生村官隊伍管理處于半松散狀態。
2.4大學生村官成長路徑短暫,缺乏長期保障
大學生村官在三年期滿后需重新進入人才市場擇業,即使是續聘三年,大學生村官職業的壽命期只有3~6年,職業規劃較短。目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普遍偏低,條件的艱苦與待遇的不對等,零儲蓄、買房和婚姻等問題,使得大學生村官在后期的發展中面對著工作、家庭、生活三方面的壓力,缺乏長期保障,不利于大學生村官健康成長。2014年廣西南寧市大學生村官流動人數占在崗人數的34.3%,服務期未滿流動人數占到44.8%,流動性較大。
3.1健全政策法規,明確大學生村官身份定位
制定大學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規,適時出臺《大學生村官管理條例》,明確大學生村官的法律權利及法律義務,把大學生村官納入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理順大學生村官的職能定位及其與基層政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關系,進一步健全大學生村官的法律法規。同時,完善修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給予優秀人才融入農村集體和愿意回村干事創業的大學生村官選舉身份。
探索大學生村官行業化和職業化,轉變大學生村官身份,實行大學生村官長期聘用制。建立科學選聘機制,調整選聘計劃主體,改進選聘方式方法,尊重村民的自治權,探索實行大學生村官招聘市場化,在總體政策統一的情況下,建立大學生村官選聘條件和指標、招聘由社區(村)提交、初選、決定制度。
3.2支持大學生村官基層創業,促進長期穩定就業
以廣西南寧市為例,2014年參與創業人數只有8人,占大學生村官的2%,為農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7個,黨委政府幫扶建立創業示范園區或基地個數9個,大學生村官創業少、政府給予的創業幫扶力度不夠大。政府及社會各方面應大力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一是因勢利導,鼓勵大學生村官農村創業。出臺相關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大學生村官在生態農業、農業旅游、網絡供銷等涉農方面創業,并提供信息咨詢與信貸便利,努力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二是積極幫助解決大學生村官創業前期資金短缺問題,可采取多級財政比例出資、銀行信貸合作小額創業貸款、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基金、支持大學生村官以技術承包或技術入股等方式幫助解決資金難問題。三是對大學生村官在創建項目上給予幫扶,廣泛開展SYB(創辦你的企業)、YBC等創業培訓,大學生村官創業競賽、大學生村官創業評比等,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工商界的力量為青年創業提供咨詢以及資金、技術、網絡支持等,為大學生村官選擇創業項目進行科學論證,以幫助青年成功創業。目前,YBC計劃模式是比較成功的例子。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9月YBC在全國已設立了64個創業辦公室,覆蓋18個省市區直轄市。YBC網絡實現平均每個工作日幫扶8名創業青年創辦企業,每個工作日創造2 840萬元的經濟產值。YBC扶持期內企業存活率保持90%,按時還款率約86%。
3.3大學生回流,實現大學生村官本土化
為實現大學生村官政策的長遠規劃,可實行大學生村官本土化。強化選聘條件本土化,在選拔條件上優先錄取志在奉獻農村并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大學生、本地籍或本社區(村)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當地經濟發展優勢相關的大學生、有農村工作熱情和發展思路的大學生。在選聘方向上,實行大學生本人和推出崗位社區(村)雙向選擇,實行同等優先和就近安排原則,即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優先,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拔本社區(村)畢業的大學生,不能安排在本地的,按照就近的原則安排。同時,也可逆向思考定向選拔,探索從當地農村選拔出優秀青年,由政府出資或社會資助安排他們到高校進行專門的教育學習,提升畢業后回鄉做村官。
3.4多措并舉,強化大學生村官雙向雙重管理
3.4.1明確職責,實行大學生村官自身和主管部門雙向管理
一是明確大學生村官自身工作職責,構建大學生村官工作質量評估體系。圍繞大學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創業富民、學習創新、基層干部群眾的滿意度等,設置關鍵性指標和一般性指標對大學生村官工作質量進行評估,及時、客觀、公正的進行管理和考核。二是明確大學生村官管理主體,建立大學生管理分級責任制。縣(區)承擔起主體職責,明確鄉鎮(街道)的“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細化政策措施,抓好關鍵點的具體落實。嚴格借用借調審批,加強督查,及時發現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4.2管愛并舉,實行大學生村官嚴格管理與關心關愛雙重措施
一方面制定嚴格管理制度,嚴進嚴出,探索建立退出機制。在選拔時注重選聘真正想服務基層、有能力服務的大學生;對只把崗位作為過渡、跳板,不安心工作,工作能力差、群眾不認可的,經組織考察確定后,堅決清退出村官隊伍。另一方面,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培訓力度,關心關愛他們的成長,搭建談心談話、交流學習平臺。落實待遇薪酬,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工作、食宿等基本條件,解決偏遠地區大學生村官的交通、通訊等方面需求,并給予適當補助。繼續出臺和完善大學生村官成長路徑的優惠政策。
主要參考文獻
[1]那廣利.建立大學生到村任職培養使用長效機制問題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2).
[2]成亮.大學生村官計劃發展瓶頸探析[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趙志業,楊永明.從社會角色透視大學生村官流失及對策[J]. 知識經濟, 2009(14).
[4]陳忠.大學生村官與中國政治生態:意義、問題與趨勢——大學生村官的一種政治學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5] 顧承衛,祝志芬. “大學生村官”計劃與知青運動的比較與啟示[J].青年探索, 2009(3).
[6]馬武,仇文利,胡穎穎.“大學生村官”計劃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
[7] 林善煒.大學生“村官”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福州黨校學報,2009(1).
[8]呂洪良,呂書良.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村官政策[J]. 中州學刊,2009(1).
[9]王文舉,范合君.北京市“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基層組織中的作用[J]. 北京社會科學, 2008(6).
[10]劉春梅.“大學生村官”激勵措施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激勵理論的分析[J]. 陜西農業科學, 2008(6).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29
D422.6
A
1673-0194(2016)20-0189-02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