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文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胡耀文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不斷深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不斷進行教育技術創新,引進創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將創新創業精神和理念作為教育的核心。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行業和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同樣不能避免受到影響。習近平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并非完全與生俱來,是可以通過受教育獲得的。彼得·德魯克說過“創業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與基因沒有任何關系。創業是一種訓練,而就像任何一種訓練一樣,人們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它。”創業創新教育使高校畢業生由簡單的求職人變成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在創業創新大時代來臨的社會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互聯網密切融合。
“互聯網+”的實質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互聯網作為核心和引擎,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各方面進行創新發展,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
“互聯網+”既是互聯網的應用也是它的發展,加的是社會現存的所有行業,如果有哪個領域和行業還沒有被互聯網影響和改變,那么這個領域就蘊藏著更大的商機和前景。社會經濟發展中,傳統行業的環境和客戶都在發生著明顯變化,顧客逐步變成不同APP的應用者,創新和改造了行業的產品和服務。人們常用的iOS、Android和Windows,它們的作用都是將用戶、互聯網和企業提供的應用和服務緊密聯系起來。
“互聯網+”的模式不僅是和傳統產業相結合,同時也共享資源和發展成果,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將生產資料、生產技術、生產成果有效的結合起來,為所有需要的人所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新、更有意義的變化。對高校有志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掌握這一路徑,將自己的創業理想和“互聯網+”聯系起來顯得至關重要。
2.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技術支持和創新
“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和以前的創業教育比較起來,更具開放性,方式更自由,這也對教師素質和教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教師本身不僅僅是傳授者,同時也要是創新者,不僅僅傳授創業知識和理論,同時也要精通互聯網技術。學生的創業創新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也包括技術學習。例如網站的制作、后期的處理、SEO優化技術、電商的運營技術,這是“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學習的基礎技術。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創新創業,就要運用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新工具,而現階段人們很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生沒有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系統的學習。
2.2創業投資基金較少投入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
沒有創業成功案例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是成功的創業教育,但是沒有創業投資基金的投入,創新創業教育很難實現成功。現階段,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停留在理論和校園實踐的較多,創投基金參與的較少。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創業課程,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來實現,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但是創投基金和機構的參與度不高。大學生年輕熱情,有創業想法,卻沒有創業資金來源,在就業和創業的選擇中,很多人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選擇穩定的工作放棄創業想法。
2.3未對全面創業大時代的來臨做好充分的準備
長期以來,大學生畢業后就業首選是穩定的傳統工作,讀大學的目標就是畢業后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不僅僅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的期待,也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認可。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空間有限,很多畢業生不是自發自愿的選擇創業,而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被動選擇,面對創業風險缺少激情和冒險精神。近年來國家對創新創業大力支持,“互聯網+”的發展也為大學生創業降低了經營成本和創業風險,提供了更多機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有了創業意向,但是僅有夢想是不夠的,從創業理想到踏踏實實的創業實踐中間有很長的距離。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都要提供更寬松的創業環境,樹立起正確的創業理念,打破對大學生就業認識的局限性。
3.1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技術,增強師資力量
教師是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體,老師主動的傳授,學生被動的接收,創新創業教學一直沿襲這樣的教學模式。創新創業的過程就是打破舊的創造新的,把理想轉化為現實,把激情轉化為效益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互聯網+”加什么?怎么加?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互聯網技術,只有掌握好這個技術,才能把人們的想法加進去,形成真正的創新,因此高校創新創業課程中,應當有相關技術課程的設置。互聯網給傳統的行業在市場細分、業務開展、營銷模式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學中的戰略性和前瞻性對培養創業人才來說非常重要,要重視學生獨立發現和探索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很多教學和研究中使用的“頭腦風暴”教學法,讓不同的學生和老師在交流和探討中激發出思想的火花,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學,必須更加重視老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迪和培養,有價值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都應當大膽嘗試,以此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3.2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參與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來
在“互聯網+”的時代,創業創新教育不能局限于一個地方一個平臺,高校應當立足學校本身,搭建立體的創業平臺,充分融合利用多方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機會。引進創投基金,充分撬動社會資本,這本身就是高校創業創新教育中的創新之舉。2005年第二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為了更好地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設立了總規模400億的創投引導基金,但是這批基金用在高校創新教育中的很少,特別是地方高校,幾乎沒有。因此,如果高校能夠設立創投引導基金,同時引入社會資本來支持學生創業,必將更大的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和創業成功率,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創投基金的投資重點應該是學生早期有未來發展前景的創新創業想法和初具規模的企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做到將知識的專業化轉變為資本社會化,將創業沖動真實的轉化為創業行動。高校創投基金的引入一方面推動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轉化為實踐,促進學生就業,同時也能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3.3將創新創業精神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核心
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全面發展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不是簡單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主動性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本質,反映在教學實踐中就是要培養學生創業的主體行為,將創新作為人生態度和思考方式,將創新內化為個人的內在精神和氣質,最終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智慧。創新創業與傳統就業模式比較有優勢也有弊端,創新創業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創業的困難和風險的同時激發起大學生內心深處對創新能力的追求和自主創業的激情,在全民創業的大時代把握機遇,實現夢想。教學中要樹立起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拼搏精神,課程中滲透創新、創業精神,深入挖掘學生的興趣和潛力,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創新創業教育中重視培養學生的這種開創性精神,讓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具有勇氣,胸懷和創新的智慧。創新創業教育教給學生的不是狹義的創業技術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心中播下創新創業的種子,移植創新創業的DNA,這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邏輯。
主要參考文獻
[1]孫靜月.我國高校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2]劉寶存.確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3]王占仁.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爭論與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5(1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3
G647.38
A
1673-0194(2016)20-0226-02
2016-09-20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