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燕
【摘 要】本文主要圍繞當前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現狀、基本原則展開分析,并結合筆者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教學思路,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路徑創新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新課改;思路
在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情境創設受到相關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同時,新《數學課程標準》也向我們傳達了這一教學理念——要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于部分教師的認識偏差或能力限制,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情境創設作用的發揮,為此,下文將圍繞這一課題展開探討。
一、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現狀概述
實踐活動是在課外進行課程知識、技能培訓的行為流程,旨在令學生更加有規律地梳理自身知識結構,在教師輔助范圍下全方位地開發既有教育資源,但在實踐中,由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的不同,使得部分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效果不太理想。具體如下:
(一)教學脫離生活,課堂乏味無趣
數學教學內容重在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缺乏感性色彩,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采用情景教學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數學學科自身的缺點,把數學方法和理論變得形象化、生動化,解決數學學科特點與學生學習興趣之間的矛盾,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將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情境創設脫離學生實際生活,過度強調情境創設的教育性,忽略了情境創設的趣味性,把教學情境創設變成變相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灌輸”使得學生只知“為學習而學習”,卻不知“學如何用、學為何用”,全無學習興趣。
(二)課程目的不明,活動流于形式
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采用情境創設教學策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完成教學目標或任務。因此,在進行情境創設時首要明確創設目的,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任務制定教學方法。但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仍然忽視情境創設的目的性原則,片面地為“情境創設”而創設情境,結果,創設出的情境固然好,但卻沒有突出情境創設的目的,導致情境創設與教學目的嚴重脫節。好的情境創設并非“曇花一現”,而是不斷地導入新知識、拓展舊知識,把所有教學內容都聯系起來。這樣的循環往復能夠讓學生無論對易混淆問題,還是重點難點問題,都可從知識儲備中“信手拈來”,順利解決。但很多教師在情境創設時,并沒有注意、分析其中內在的實質性聯系,導致無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知識探索和總結。
二、創設有效數學情境的基本思路
(一)遵循參與性原則
任何課堂教學活動的成功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課程也不例外。因此,在創設有效數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積極地溝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及知識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確保教學情境適用于每一個小學生。同時,還要擔負起組織者、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責任,及時發現活動的問題,對于實踐活動中的部分內向膽小的學生,要多交流、多開導、多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和參與情境活動的機會。
(二)遵循層次性原則
小學生整體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存在很大的共性。但每一個學生個體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設計“最近發展區”。通過差異化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
(三)遵循合作性原則
小組合作性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大促進作用,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情境創設也應遵循這一原則,組建有效的合作小組,構建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遵循活動性原則
小學生天生好動,如果長時間把他們封閉在教學課堂中,必然抑制他們各方面的發展。因此,要多采用游戲、比賽等具有生動性、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形式,把學生的思維調整到最活躍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
三、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情境創設思路
(一)貼近生活
從學科特性來講,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數學課堂中及時發掘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現實意義。比如,可從“生活”入手,讓學生總結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同時,配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創設故事、游戲、實驗等情境。根據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室外上,也可在室內上,可以是游戲、競賽,也可以是實地測量、模擬購物等。筆者在執教班級中,以“購物”為主題創設的實踐活動情境,收效良好,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布置學生在活動當天從家中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并自行標示價格;其次,讓學生自行擺放“商品”,在討論如何陳列時,很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應按價錢高低擺放,有的認為應按商品分類擺放,有的則認為只需要擺一個樣品就行了;再同一意見后,再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售貨員”的負責賣貨,角色“顧客”的負責購物;此時,再拿出課前制作的虛擬貨幣進行購物情境模擬,將學生引入現實購物中,在計算價格的時候練習加減法,在挑選商品時類比性價比,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之余,體會到現實生活中隱含著的豐富數學元素,由此激發更多的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探究合作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睂嵺`活動中的情境創設,可以把課堂上生澀難懂、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公式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改善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促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例如,在講授”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相關知識點時,筆者采取了如下情境創設步驟:
(1)讓學生回顧圓柱的特征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明確實踐活動課的目的是理解圓柱特征后,通過實踐探索活動了解圓柱形狀和體積的關系;
(2)結合班級學生個體差異性,采取小組合作形式,將學生分成十個小組,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活動,關注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協作;
(3)指導學生制作兩個長方形紙卷圓柱,其中,一張橫著卷成圓柱,另一張豎著卷成一個圓柱,之后分析兩個圓柱體的面積大小;接著,再引導學生將兩張紙裁開,把變化形狀后的紙再卷成圓柱,研究圓柱體積的變化,此時,要注意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探究其中規律,進而深化對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認識,并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
這類以活動形式展開的情境和“以活促探”的教學方式,有效改善了傳統單向知識的教學不足,既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實現了對生生交流協作精神的培養。
四、總結
情境教學法是數學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數學學科抽象性和單調性帶來的不足。因此,廣大一線教師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注重對學生學習氛圍和教學情境的加工和設計,結合不同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求學興趣和思維感知力,為其日后更好地學習和應用數學奠定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慶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性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4(12):46-46.
[2]盧滿春.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運用情境激趣[J].中外交流,2016(17).
[3]田鳳.試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J].教育,2016(16):00043-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