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元秀
論新三板掛牌上市財務規范思路
文/鄧元秀
新三板上市越來越火,受到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家們的青睞,從2013年12月擴容至2016年8月4日,新三板掛牌總數達8086家,數量遠超中小板創業板主板,增長速度如此快,是否新三板上市不需要任何門檻呢?目前股轉系統關于新三板掛牌條件的官方解答是:
1.依法設立且存續時間滿兩年。
2.業務明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3.公司治理機制健全,合法規范經營。
4.股權明晰,股票發行和轉讓行為合法合規
5.主辦券商推薦并持續督導。
6.其他條件
從以上新三板掛牌條件來看,表面好象跟財務規范沒有直接關系,但我們從2016年8月3日股轉公司召開《主辦券商內核工作指引》培訓會議的精神可以管中窺豹,本次會議明確新三板財務核算質量要求與IPO掛牌標準一致。
業界總結,決定一個擬新三板項目生死的,90%是財務問題。
(一)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法不正確或隨意變更
很多企業由于對財務工作的不重視,存在折舊、攤銷政策及殘值率隨意變更,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隨意變更等情形
(二)收入確認原則
不按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確認收入,比如,按收付實現制確認收入,未根據特定行業實際情況進行收入確認;報告期內收入確認原則不連貫,隨意變更;提前或者滯后確認收入等。
(三)存貨與成本核算不規范,存貨賬實不符,未能體現物流,成本核算不精細
存貨按大類進行籠統核算,未能按內部實際領發料單位進行精確核算;成本核算粗獷,只是按收入進行簡單匹配,未按實際成本進行物流核算;制造費用直接人工分配無依據,按收入進行簡單匹配,未按產量或工時進行分配。
(四)費用未按企業會計準則、權責發生制進行匹配,隨意計提和攤銷費用
費用未按權責發生制,在正確的會計期間進行計提,而是采用收付實現制,導致收入與費用不匹配
(五)往來發生額、余額經不起函證
上市審計要求賬實相符,大額銷售發生額、采購發生額、發出商品等經得起審計,也即經得起發函驗證,但大部分企業未經財務規范,往來余額未經清理,死賬不清,爛賬不銷,發生額未與采購流、銷售流進行嚴密勾稽與核對,導致一到審計環節就全盤都輸,從頭來過,耽誤了整個時間進程。
(六)其他應收款垃圾桶存在資金占用未進行清理
過去其他應收款是垃圾桶,但目前的監管尺度來說資金占用是高壓線,一觸即死,需整改完再重新申報資料
(七)固定資產等賬外資產未解決
固定資產實物盤點是上市審計實質性測試必不可少的環節,但等到盤點時發現,從賬面到實物可以對應,但從實物到賬面就無法盤點了,因為大量的賬外資產未解決,造成賬實不符。
(八)工資及個稅問題
許多企業由于前期不規范,習慣使用收付實現制,工資發放規律一般為本月發上月工資,這在年底有雙薪的情況下,導致當年的成本費用未正確計入當期,工資截止存在問題;另外,由于以前未考慮上市需求時一切以節稅為出發點,擬上市之后要求一切均要陽光,但有的企業在重新梳理賬務時,工資按實際進行造冊并以現金發放列支,但未按實際工資補申報個稅,造成潛在的稅務風險;還有的工資與產能嚴重不匹配,導致出來的數據人均產能遠高于同行業水平。
(九)毛利率波動、凈利率波動、稅金增長波動異常
許多企業一旦擺到上市議程,便毛利率、凈利率大幅度增長,這些存在相當大的稅務風險,潛在臺詞的后面,是以前隱瞞了多少利潤,少交了多少稅金?
(十)研發費用核算問題、高新技術企業與新三板上市數據銜接存在問題
許多企業慣用的稅務籌劃為:一旦擬上市就準備同時申報高新,以平衡利潤陽光增加的額外稅務成本;高新申報離不開補三年的研發費用專賬,但企業實際狀況可能離高新申報還有一段距離,但為了節稅大計,往往企業會請高新項目申報專家協助獻計獻策,結果,為了申報高新成功,項目申報專家往往會建議,按收入的多少個點按一定比例匡算就出來了,但上市過程不能造假,高新不是造出來的,如果沒有實際的研發部門,沒有實際的研發活動,憑空造出來高新收入及研發費用,是違法違規的。
(十一)實收資本歷史出資瑕疵
企業歷史沿革中由于前期的不規范,存在著過橋資金過后抽逃以及貨幣資金出資比例不足或者無形資產出資存在職務侵犯或者作價不公允等瑕疵,
(十二)存在現金交易且未整改就申報材料
對于特定行業如農業企業,現收現支是常態,但正因為這常態,帶來了收入及成本的真實性完整性無法確認,大量的農業企業由于現金收支頻繁頻頻造假事項發生,所以大量現收現支是農業企業上市的紅線問題;對于其他行業企業如果存在大量現金交易,一般認為內控缺失,則會對財務數據的客觀真實性大打折扣。
(一)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法不得隨意變更
在二年一期的報告期間,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如折舊、攤銷、計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法必須嚴格一致,并注意期初數追溯調整。
(二)收入確認原則
嚴格要求按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確認收入,不得提前或滯后確認收入,收入確認原則一經選定報告期內不得變更。
(三)存貨與成本核算不規范,存貨賬實不符,未能體現物流,成本核算不精細
下接(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