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暉 魏崗 曾文華
【摘要】在軍隊院校發生巨大變革的新時期,我校傳統的流體力學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著適應新轉變的改革,本文根據流體力學學科點多年的研究生教學經驗,探討了作為基礎學科的流體力學學科如何求創新,促發展,探索教學、科研和部隊實踐相結合的聯合培養新模式和新特點。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高層次人才 教學改革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33-01
一、引言
流體力學是一門基礎性很強和應用性很廣的學科,它涵蓋自然科學的諸多領域。我校于1980年獲得流體力學學科碩士授予權,是全軍最早的流體力學碩士點,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成果積累,承擔了我校氣象學、海洋學和環境工程等專業流體力學基礎教學培訓任務,和流體力學碩士生的培養任務。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根據部隊人才崗位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融合了大氣、海洋、軍事等多學科理論體系,具備了明顯區別于國內流體力學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在國際或國內流體力學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隨著軍隊綜合性大學訓練任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流體力學作為基礎性突出、作用面廣、應用性強的專業基礎學科,對于培養相關專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二、軍隊轉型條件下基礎學科如何求發展
在軍隊改革的關鍵時期,我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著適應新的轉變,教學方法也不斷創新[1],探索有特色的流體力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對于提高學科的自身建設和促進人才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創新教學理念,注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我們針對流體力學學科特點,在人才培養上提出的教學思路是:強化理論基礎,注重專業應用,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研結合的目標[2]。流體力學的特點是概念多、邏輯性強、理論上較難理解,但流體力學的很多現象卻與生活和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在講授的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將生活中的例子和他們熟悉的概念引入流體力學課堂,利用生活中的流體力學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我們以流體力學學科專業網站為平臺,建立并正在完善網絡教學應用系統,包括教學公告、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學習方法、學習重點、參考資料和一系列微課等信息資源,學生可以在該網站上了解流體力學最新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問題,作為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同時擬進一步完善和學生討論交流的相關板塊,給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直觀的信息空間。教學與網絡技術的完美結合是現代信息社會中教學手段的根本性改革。通過網絡進行教與學的互動,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是一種社會性、全民性的學習形式,為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現實可能。
2.教學方法改革,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借鑒國內外高水平院校在流體力學研究生課程教學上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以“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貫穿啟發式、研討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授課過程中一方面強化基礎理論的教學,打牢基礎;一方面滲透實踐的環節、前沿的要求、方法的意識。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改變傳統的單一題目解答的課程作業形式,布置計算模擬和實驗報告等相關作業,實現學研結合。建立課程筆試和日??己讼嘟Y合的考核機制,注重過程考核,綜合評定成績。筆試成績屬于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信息來源是課程結束后的考試,主要功能是對教學質量作出評價。日常考核屬于形成性評價,這是一種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的關注,以及評價結果對教學的反饋,信息來源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參與和動手能力的考核。對教學內容、組織形式、考核方法、任務設計等課程教學模式實施整體改革,提高學員的科學素質和學習能力。
3.優化研究方向,緊貼部隊需求。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重要任務,二者相輔相成[3]。依托流體力學學科,在前期的幾個研究方向的基礎上,我們緊貼部隊的需求和發展,凝練和優化了幾個具有鮮明的軍事特色和優勢的學科方向,形成了艦潛分層流體動力學與海洋環境適應性研究、湍流機理及數值模擬研究等穩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建成了軍內領先國內先進的現代流體力學實驗室,具有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關鍵技術,成為我軍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創新的重要實踐基地。
4.探索教學、科研和部隊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基礎學科如何在軍校改革的中求機遇、促發展,如何發揮大作用。近兩年我們制定了體現流體力學學科特色的最新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包含專業課程標準12門和教學實施計劃;以流體力學基礎實踐平臺為依托,開展研究生課程的實踐教學,激發研究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大力加強研究生課程和教材建設,完成《高等流體力學》研究生教材編寫等工作。
在研究生培養計劃中,要求研究生學員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和參加輔導授課等實踐活動。近幾年來,本學科培養的研究生學員都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部分學員還參與了教材編寫工作。部分研究生還參加了南海海區海洋調查任務,緊貼部隊需求,為以后盡快融入部隊適應崗位需要打下基礎。我們還積極與國內外高水平院?;蚩蒲性核摵吓囵B研究生,為部隊培養了許多適應一線崗位任職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在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畢業的研究生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突出,適應部隊能力強。
三、結論
研究生的培養是一個學科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我校流體力學學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著多年的經驗,前幾輩的老教授和專家為研究生的人才培養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促進了基礎學科的內涵建設,使科研層次上臺階、學科隊伍創新能力增強、教學成果有效轉化、學科文化精神得到傳承。在軍隊院校人才戰略工程轉型的新形式下,我校傳統的流體力學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面臨著適應新轉變的改革,探索具有理工大學特色的流體力學人才培養新模式,不僅對于提高學科的自身建設,而且對于促進學科在軍事科技創新和培養高質量符合當前軍事斗爭需要人才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全忠,王洪杰,宮汝志:關于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1期:41-42.
[2]關暉,魏崗,曾文華:軍隊院校流體力學“小班化”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總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6月,Vol.17(1):116-119.
[3]齊昌政,郝書會,趙弘,汪志明:論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的協調發展,《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66-70.
作者簡介:
關暉、女,博士后,副教授,長期從事流體力學、水動力學、流動穩定性與湍流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