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互聯網+”技術已成為社會的一種主流風尚,其主要由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構成,來進行數據信息的交流以及信息中間媒介作用的全新網絡構架。“互聯網+”技術的廣泛發展和延伸,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從某種角度來說無形的加速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目前形式下,我國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需要面對更多的新問題和挑戰,如何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新模式,對我國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有效的改革,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本文對目前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互聯網+”模式下,探討了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 職業規劃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39-02
一、引言
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初衷是激發高職生對自我的認識,清楚自身的素質能力,尋找自己喜歡的職業目標方向,預先做好比較充分的計劃,能夠提前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然而在當下的教學當中,大部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授課方式上仍然使用的是以前的教學模式,毫無新意,導致了學生的厭煩抗拒心理,失去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課興趣,也就無法注意到該門課的重要作用。通過試點研究發現,學生對在 “互聯網+” 模式下的云課程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能夠靈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識。因此,探討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互聯網+” 模式下的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互聯網+教育”的概念
眾所周知,互聯網迄今為止是世界上的最偉大的創舉之一,不但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而且也給教育帶來了一個比較大的沖擊。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的演變和飛速的發展,數字化校園和網絡的課程、智能學習和大的數據分析指導等新方法,正在悄無聲息的將教育代入了“互聯網+”的年代。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現代的高職院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在單一的、固定的地點進行授課,而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將現實及虛擬復雜結合的多元化的、開放式的學習場地。網絡可以說在校園里無處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大部分流程越來越多的借助互聯網來協同完成工作。新生的云課堂和數字圖書館等形式,已經快速而便捷的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海量的學習相關的資源。“互聯網+”伴生的時代的課堂形式,使得傳統的知識灌輸與接受變成了有效的師生互動環節。老師可以憑借海量的線上課程資源和符合新時代的教學方法,重新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學生如果想和老師及同學非面對面的進行無尷尬的有效溝通,完全可以借助快速便捷的互聯網平臺來達到此目的。“互聯網+”地時代的學習,已經不像以前學習那么局限于課堂,它可以滿足不同的個性化需求。通過互聯網遠程學習,可以解決學生即使因特殊情況請假在家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生可以合理正確的憑借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進行主動的學習,慢慢的改變以前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伴隨學生成長的教育大數據的不斷積累分析,可以更加科學的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綜合素質,更重要的可以為學生的職業的規劃、價值的實現,提供證據。
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職業生涯的規劃已經變成了全球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課題,而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已經和國外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和實際需求發生了很大的偏離,暴露了很多的新問題:
1.大多數學生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的觀念比較淺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淡薄的問題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當中普遍存在,他們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基本沒有任何的想法和思考。通過取樣調研,大多數的在校高職學生根本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不少學生覺得沒有必要那么早的考慮職業生涯的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他們走進社會后才會考慮的事情。大多數學生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就是自己以后要從事的職業,覺得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根本沒有必要和作用,完全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但是卻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導致其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方向,并無所適從任其發展。
2.教育工作者沒能全面理解和解讀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的實際過程中做的不夠全面,只看到了就業指導,卻沒能夠看到規劃教育的嚴重問題,導致其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淺薄理解。目前,各職業院校把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了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僅僅做到了對學生進行就業和求職技能的引導,及搜集提供大量就業信息和安置學生就業等方面。關于涉及具有實際價值的職業生涯指導工作很少,更不可能做到職業的發展和生涯的規劃,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隊伍不夠強大,原因在于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專兼職教師大部分是非專業性的教師出身,直接導致隊伍力量相對弱小,專業理論素養較低,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個人的各方面的經驗及自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進行施教。
四、“互聯網+”模式下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措施
1.構建職業生涯規劃云課程平臺。在“互聯網+”模式下的云平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遠程視頻課程。通過將優秀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課程錄制成視頻,錄制時間控制在三十分鐘以內,目的在于維持學生的注意集中力,視頻內容主要以課程概述與授課計劃、職業及生涯規劃認知等。然后可以把這些視頻課程上傳到云平臺上,可以規定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學習,并進行簡單的測試。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通過每個學生的學號登錄情況,在后臺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監測等。同時可以通過一些職業測評網站,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專業分析,進而得出結論,做到能夠為他們量身訂做的給出一些專業性的職業推薦和建議。當前,很多高校已經通過運用服務高校師生的網絡互動社區的易班云平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試點,并初步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2.“互聯網+”能夠將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老師可以通過它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前處于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例如通過微信公眾平臺、APP 等媒體可以借觸大量的每天發生的各種熱點話題等等。所以說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們能夠借助網絡系統來搜索了解不同的網絡平臺的熱點事件或者是焦點現象,通過一定的分析、挖掘、整理以及歸納,同時再整合上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重要理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吸引高職學生的興趣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對其中核心的有價值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思想灌輸,這樣就能夠保證在這一過程中有效的引導了高職生們的理性思考,也能夠實現促進學生興趣的激發以及思維引領。這也要求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育工作者要及時的轉變思想觀念以及教學方式,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互聯網+”能夠推動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途徑的不斷創新。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必須要經過一定的教學改革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互聯網+”的優勢,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新方式來實現在線教育。例如QQ群、微信群、論壇等方式,或者是編輯微信內容或者錄制網絡公開課視頻等方式,這樣就能夠保證把經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精心編輯的核心重要的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傳播給學生。通過形象的畫面和聲音解開他們心中的各種疑惑,從而大大的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促使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自己錯過的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重要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衍.云時代來了[J].職業技術教育,2013,(6).
[2]張雷.大學英語云課程的構建與實驗[J].職業技術教育,2015,(8).
[3]徐一凡. “互聯網+” 視閾下大專生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實踐探索[J].時代教育,2015,(19).
[4]王雪.以90后大專生為主體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07).
作者簡介:
陳麗(1964.11-),女,山東人,本科,臨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