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玲
摘要: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說明事物之間是有差異性的,人亦如此。數學作業是鞏固知識最好的方法,但不是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是一樣的,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選擇作業的分層設計,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作業,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而應蘊含豐富的教育因素,應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分層;自行
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能夠起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作用,也是數學教師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科學地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數學。
一、運用分層教育理念,增強學生自信
不同學生在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傳統作業“一刀切”的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得優生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而學困生由于做題吃力,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這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均衡發展。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分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來進行作業設計和評價,來改善這個情況。
1、分層設計。教師依據課堂教學的要點和學生作業的反饋情況,加強作業針對性,安排分層作業,題目具體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必做題,二是選做題。必做題是對知識的基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掌握最基本的單元知識解題能力,三檔學生都必須完成。而選做題則相應地分為ABC?三個層次:C?組作業與是課堂例題相關的基礎知識練習,重點掌握數學基礎概念和公式的運用;B組作業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定難度,出題方式較靈活且更注重對綜合能力的考察;A?組作業則具有更強的拓展性,多以開放題型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業分層設計使得每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獲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自信心,進而激發各自的學習動力,逐漸縮小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
2、分層評價。不同層次的作業當然又要有配套的分層評價體系,所以在作業評價上,教師仍要堅持差異性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對C?組學生要加強關注進步,即便作業情況不理想,也要給予鼓勵,幫助他們分析總結自己的問題,慢慢提高能力;對B?組學生則實行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更正和指導;而A?組學生則主要通過評語來肯定他們的能力,并鼓勵他們去研究更深層次的知識。分層作業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付出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二、提高作業趣味性和實用性,為學生減負
1、讓作業變得有趣。興趣是我們做一件事的最大動力,數學作業若能成功激發學生興趣,想必完成的效率和效果都會有所改善。例如,將作業設置成闖關題。教師可把布置的應用題設置成闖關題,將上一題的答案設置成下一題的已知條件,這樣學生只有成功計算出了上一題的正確答案之后才能進入下一題的解答,有益于增加作業趣味性,激起學生的挑戰欲望和做題動力。但是同時存在的風險也較大,只要一題做錯,后面的題也會跟著錯,所以需要學生足夠細心。不過以此來給學生施壓,讓他們得以更加重視自己計算的正確性,從而更專心做題。
2、讓作業變得精簡。在國家教育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逐漸過渡的進程中,過多的作業長期霸占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無暇進行其他文體活動,是阻礙素質教育發展的一顆絆腳石?,F今,新課程改革進行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如果還是單純依靠加大作業量來鞏固學生知識和促進能力的提升顯然是不科學的,還應重視作業質量。所以數學教師在布置高年級的數學作業時,一定要對作業數量和作業內容做一個明確的規劃,在布置基本的習題外適量加入一些提高能力的作業,在作業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加大考驗難重點知識的習題在整個作業中的比例,以此來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在達到啟導、鞏固、檢測等目的的同時使作業變得精簡,為學生減負,保障學生不喪失做作業的耐心。
三、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激發學生興趣
要真正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和興趣,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小學生追求新鮮感的心理,開發更多新穎的數學作業形式,使作業變得多樣化,來保證作業的完成質量。
1、自主型作業。數學作業從設計、選擇到布置、批改整個流程都是由教師一手操辦,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全程操控,但為了響應新課標的號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自主創造性的作業。例如,在求圖形的面積、體積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畫出具體的圖形,或自由給出已知條件進行計算,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短板去設計題目,目標明確地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
2、探究型作業。要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師可在作業中適當增加探究性題型。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學習當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去尋找生活中存在有比例關系的數量,然后自己通過統計、實驗等方法找到他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得出他們到底是成正比還是反比,以及造成這種關系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探究性練習,可以使學生對“比例”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而且在自己的主動探究下生成的知識其記憶的時間也比較持久,切實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3、實踐型作業。學生學習數學的根本目標是要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所以數學學科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若只有簡單的書面形式的作業,很難讓學生形成直觀的體驗,尤其是對圖形的學習。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師需設置更多的實踐性作業,來幫助學生提高其動手實踐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這部分知識時,讓學生找找生活之中的三角形,并分別指出其中的等邊三角形和不規則三角形,然后讓他們將找到的這些三角形帶到課堂上來與其他學生一起分享研究,輔助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