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摘要:質疑是促進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會學生質疑問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問題情境是聯結數學和生活之間的紐帶,在數學學習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數學教學中,創造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就等于開好了一堂課的前奏。教師用巧妙詼諧的引言,生動幽默的開頭既能吸引學生,使之全神貫注,又能啟迪思維,使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而且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意境。從本人多年教學的體會來看,問題情境既要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又要有數學價值,體現一定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創設問題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還需參照社會環境特征,思維活動水平和數學教學的條件。數學問題的提出及規律的發現離不開實際問題背景,研究、學習數學最終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越來越值得深究,但事實上結果常不盡人意。比如,有些問題過于簡單粗糙,創設情境流于形式,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或者幾個情景停留在同一知識水平,沒有形成思維遞進的層次,課堂活動平淡無奇。那么課堂上“問題情境”的創設究竟應注意些什么?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談幾點體會,供大家商榷。
一、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問題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已非常貼近生活,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有意識地把知識與相關聯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同學們的生活現象入手,介紹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引出數學思想和方法,就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而且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重要性。例如,“函數”是個抽象而有重要的概念,教學時,我首先從太陽底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影子入手,說明一一對應關系,再出示兩個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揭示問題中的兩個變量的對應關系,并說明X的變化,會引起Y的變化,最后順理成章引出“函數”概念,學生就能理解“函數”概念的實質。
二、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升華出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設置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價值,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數學的思維過程,有利于認識數學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發現,抽象和概括的,有利于認識知識的來龍去脈,有利于建立數學模型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要能設計蘊涵數學思想方法的問題情境,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在上“代數式”一課時,引入如下一段:通常表示鞋子大小的單位是厘米,但民間也有用“碼”來表示的習慣;“碼”與厘米之間有如下關系:厘米數的兩倍與10的差即為“碼”數;如果用X表示厘米數,那么這鞋的碼數是多少?你知道自己腳上的鞋是多少碼?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識引入一個很有數學價值的問題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代數式,求代數式的值及其實際意義,同時滲透了其中蘊涵的有關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在學生的年齡特征中尋找出問題情境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思維能力迅速發展,邏輯思維逐步形成,學習動機逐漸由興趣型向信念型過渡,但初中階段還是以興趣為主要特征。因此,初中階段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考慮教學的新穎性,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發現熱情。如:在-教學“數軸”時,展示不同讀數的溫度計,先讓學生讀出各個溫度計的讀數后,提問:你們能用直線上的點來表示有理數嗎?利用學生熟悉的溫度計作比較,既有可比性,又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又如教學“一定能摸到紅球嗎?”時設置了幾組游戲——擲硬幣、轉動轉盤、摸球等,采用游戲場景的設置,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
四、在現代的社會環境特征中體會出問題情境
由于不同的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盡相同,有的學生所處的環境好,而有的學生所處的環境不一樣。這樣所具備的數學知識背景與數學活動經驗也各異。例如城里學生有其優勢的東西,而農村學生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教學中要關注所在地區的社會環境,所教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并考慮當地學校數學教學條件,創設適合學生發展,有利于學生思維訓練并切合實際的問題情境,搞好數學教學。如:教學“平行”一節時,課本是通過滑雪引入的,我是引導學生回憶上體育課時的情景:高低桿,雙桿,100M跑道等,然后利用投影儀展示相關圖片,并提出問題,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導入本節新課。
五、用愛的思想滲透出問題情境
教育離不開愛,同樣創設問題情境也要體現在愛上。這種愛可以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社會之間。學生能否正確對待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正確處理對待自己和他人,學會與人合作共事,對群體和社會有責任感,這也是新課程的最終目標。例如,一個人如果在刷牙時不關水龍頭,那么刷一次牙浪費7杯水,請你計算你們班級一天會浪費多少水?全校的同學一天浪費多少水?全國一天浪費多少水?創設結合自然,科技等學科,收集我國人口、環境、資源、科技發展等有關數據的教學情境,既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六、利用數學典故或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數學課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數學史及一些名人軼事,或一些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有趣的民間故事等等。歷史上的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了解數學史,提高數學素養。在數學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講一段故事給學生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時,教師給學生邊講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邊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片,學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師因勢利導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識應用的學習,學完新課后,再一起回過頭來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測量金字塔高度。這樣的一個持續的問題情境貫穿于整堂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設計問題的意識。
總之,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無論設計什么樣的情境,都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