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花
摘要: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大意義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理論依據。討論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方法策略。以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為例,重點對如何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如何憑借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如何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強化口語交際訓練進行探究。
關鍵詞:口語交際;興趣入手;立足課堂;課外延伸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口語交際已經成為現代交際社會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從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就要特別注重多措并舉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是口語交際的前提
1、選擇學生喜歡的話題。在口語交際課中,《語文課程標準》建議我們要貼近生活,融入生活。選擇學生喜歡的話題,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了,話匣子也就隨之打開,就因為是親身經歷的事,學生就很有發言權,從而說話的信心也就增強,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多種方式激趣。
(1)猜謎導題。如在《保護有益的小動物》一課中,老師首先出一道謎語讓學生猜:大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領大,不吃草,不吃瓜,專吃害蟲保莊稼。學生一下子就猜出是青蛙。
(2)比賽競爭。小學生有種“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他們生怕自己或小組輸給別人。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可以很好地提高口語效果。
(3)設置良好的情境。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提高語言技巧,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缎抡n標》指出: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傻湍昙墝W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維占主要優勢,因此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情感體驗,引起學生口語交際的欲望,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熱情,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口語交際。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環境渲染。根據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近實際生活的環境。讓學生親臨現場,使其意思表達更逼真、生動。在《我該怎么辦》一課中,就可設置拿出茶杯,擺上凳子,擺上鮮花等來營造一個家的氛圍。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的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相連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角色表演。小學生天性好動,表現欲望很強。有很多的口語課都適合分角色表演,利用這種形式把課堂變成歡樂的海洋,成為學生說的動力。
(3)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對學生有著深厚的吸引力。他們關心主人公的命運,譴責壞人的卑劣行徑,希望正義得到伸張,好人得到好報。
二、憑借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創造雙向互動的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實踐:
1、看一看,說一說。這里的“看”是指觀察,即讓學生觀察圖畫,觀察實物,觀察動作,觀察自然等等,然后要求學生把觀察到的結果用口語表達出來?!翱础迸c“說”是統一的,看不好就很難說好。人教版小語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新穎活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看圖,創設語言環境,誘發學生說話,是進行口語訓練最有利的時機。
2、畫一畫,說一說。在課堂學習的各個環節上,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富有思考性的提問,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訓練,給學生以更多的答問說話的機會,使他們的口語更有針對性,更有說理性,更有條理性。
3、聽一聽,說一說。在口語交際課中進行聽聽說說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培養他們敏銳的反應能力和快捷的思維判斷能力。如《保護有益的小動物》一課,可引導學生將思路引向生活,啟迪他們回憶哪些小動物對人類有益,怎么有益和自己是怎樣保護有益的小動物,再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當某個同學自述時,要求其他同學們認真聽,還可提出問題,學生在這種雙方互動的交流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了良好的聽說態度。
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憑借生活素材,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懸念,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每當班級有突發小事件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隨機設置懸念,給學生提供了話題,打開學生話匣子,為學生創設口語表達的“時空”。
三、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強化口語交際訓
1、演一演,說一說。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表現自己也是每個孩子本能的欲望。通過組織學生嘗試進行合作表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巧妙地使他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在自主合作的活動中全面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形成“角色意識”,從而自覺學說,大膽表達。如,第一冊《語文園地四》中的口語交際,把“拼圖”的口語交際訓練置于表演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選取說話素材,又將所學到的交際語言運用到生活中去,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2、玩一玩,說一說?!皟和肋h是生活在游戲中的?!钡湍昙墐和矚g做游戲,把口語交際訓練融于各種游戲之中,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活躍起來,增加了學生練說的機會,擴大了口語交際的“面”與“量”,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如,組織學生開展吹泡泡活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同學吹的動作、泡泡的顏色和形狀,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吹。接著,趁學生余興未盡,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描述吹泡泡的語言訓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一做,說一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做中學”告訴教師:兒童感知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是運動,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動手做”。通過開展問路、購物、做客等課外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把自己參加活動的所見、所想講給同學聽,把做與說結合起來,使他們不僅有興趣說,也有話可說,促進了口語交際與實踐的結合。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引導學生先從“不開口說”到能“談天說地”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去尋找、去探究、去實踐,去創造更多的訓練“說”的空間。教學中,教師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立足課堂,努力向課外延伸,講究教學方法,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日漸增強。